三门橡胶业:“三维橡胶”在发展中变革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15-05-04

 割皮草鞋,收废轮胎,生产三角带,上世纪80年代,三门橡胶产业一片火红。到了90年代中期,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及产业升级换代,许多家庭作坊纷纷退出历史舞台,部分有实力的橡胶企业在新一轮的“洗牌”下生存下来,并渐渐驶入发展快车道,浙江三维橡胶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


据了解,这家集科研、设计、生产、销售等为一体的橡胶企业,位于三门县沙田洋工业开发区,占地面积达18万平方米,目前年产值为9.88亿元,V带销量在全国同行业中居第二位,输送带居第五位。


从家庭作坊式的纯手工生产到大规模的智能化生产,从单一的V带生产线到同时拥有V带和输送带两条生产线,从高端客户不稳定到赢得以邓禄普为代表的世界500强企业的青睐……“三维橡胶”在发展变革中实现了一次次跨越,成为了行业佼佼者。


机器换人 释放科技红利


这些天,浙江三维橡胶制品有限公司V带生产线的裁布车间里,工人们紧张地操作着。每条三角带布条的抓取、搭接、按压,需手脚并用才能完成。而车间另一侧,这一道道程序全由机械手代替。“只要事先在智能自动胶布粘连系统上设置好裁断宽度,裁布机即能自动操作。”工人马雷英边操作系统边告诉记者,原来每人操作一台裁布机,现在每人可同时操控3到4台,而且工作强度低了不少。


据了解,这个车间原来共有42名裁布工。如今,同等产能下,裁布人数减少了60%。这种新型DBC智能裁布机,相比传统的手工操作,搭接精度更准确,布头搭接长度公差由3.0毫米变为1.0毫米,布头搭接公差由2.0毫米变为0.5毫米。


除了裁布工艺,公司对V带板线切割分条的机器也作了“更新”。在此车间工作了13年的王尚和告诉记者说,每条胶带都需切成7根线,1天要切6000多条,以前的人工切割法,极易发生工伤事故。采用人机交互功能和机器视觉技术后,一人可同时操作2台,不但效率提高了,还可避免工伤事故。


初尝机器换人甜头的“三维橡胶”,接下来还将对生产线中的衬胶、包带、硫化等工序的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整个项目总投资3656万元,计划到2016年年底完成。完成后可节省用工149人,增加产值2亿元,增加利税5345万元。”公司董事长叶继跃说。


三化管理 注入发展动力


管理也是生产力,“三维橡胶”紧搭市场脉搏,打出精细化、规范化、信息化的“三化”管理组合拳。


“三维橡胶”共有230多种型号、3500多种规格的产品,大批量生产带来的库存积压问题极为突出。公司从去年开始推行精细化管理模式。每天安排多少计划?实际订单需要多少量?仓库就根据这些进行限额发货,生产上也按当天计划量领取材料。据公司副总经理叶军介绍,每个员工、每台设备均按计划管控,每个环节、每道工艺都有数据可依,使原材料精确控制到克,生产工艺100%按技术部配方执行。


不仅如此,今年3月份该公司又推出5S、3T等生产现场的规范化管理举措。在生产车间,记者看到每道工序、每台机器旁边都贴着温馨提示,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等一目了然;地面、操作台全都刻了红线,胶饼箱、废料车等全都定址定位。上胶工张艳花说:“之前车间又脏又乱,找东西时容易混淆。现在员工都自觉按规范操作,返修、合格、报废产品分类清晰,物件摆放有序,整体环境整洁,工作效率也提高了。”


此外,“三维橡胶”还导入ERP系统,全面实行信息化管理,让购、存、产、销、人、财、物等方面均得到合理配置和利用,确保企业实现高效运转。


创新求变 增强竞争实力


为提升市场竞争力,该公司投资1600多万元,自主研发了PVG织物整芯阻燃输送带。据叶军介绍,这是一种用于输送大块度、高落差、长距离、高速度、耐高温的煤矿、井下生产作业的新型产品。该产品的成功研发,一举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也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效益。


技术革新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法宝。从原材料到成品,需经压延、合芯、盖胶等8道工艺。其中,盖胶是影响产品品质的重要一环。车间主任余良才说:“带芯进压合辊前易与胶布粘连和鼓气,为攻克这个难题,我们对原有技术作了革新,将托辊抬高到25cm、向前移位10cm。”


生产中随处可见技改烙印。一项项创新举措,让产品无修补率从以前的15%提高到现在的88%,合格率达到99.8%。


天然胶价格波动大、出口退税率下调,受这些因素影响,近年来橡胶企业利润急剧下滑。面对困局,该公司创新思路,在全市率先将产业链延伸到上游——与浙江维泰橡胶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丁苯胶项目。“该项目年产量达10万吨,年产值在20亿元以上。”叶继跃说,以前公司从中石油、中石化采购丁苯胶,年需求量达8000吨。投产后在家门口就能买到原材料,光运输成本每年可省2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