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可能是全世界的车企最难的一年。
今年以来,车企纷纷开始裁员,连奥迪、奔驰都不例外。
上周五,奔驰母公司戴姆勒宣布计划在2022年底前,在全球范围内裁员至少10000人,包括约10%的管理人员。裁员规模相当于戴姆勒全球员工的3%。
就在此前一天,大众旗下的“利润奶牛”奥迪表示要在德国裁员9500人,占德国员工的15%。
宝马在今年3月提出了12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939亿元)的降成本计划,并且缩减德国员工的奖金。
今年9月,彭博社援引德国杂志Manager Magazin报道称,宝马在德国也会裁员,裁员规模最高达6000人,计划会在12月公布。
连传统豪华汽车品牌奥迪、奔驰和宝马都在削减开支,无一例外。不用说,其它车企的日子更难。
汽车业裁员规模超8万人
7月,日本汽车制造商日产宣布增加裁员人数,在全球裁员10%,也就是12500人。
再往前追溯,今年6月,美国汽车制造商福特宣布裁员12000人,福特的裁员总人数达17000人。
今年3月,欧洲最大的车企大众称计划在2023年前裁员5000-7000人。今年2月,美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通用汽车宣布再次裁员4000人。今年1月,路透社报道称,韩国的现代汽车计划裁员。
据公开参考记者不完全统计,以上车企公布的总裁员人数超过8万人。
苦日子刚刚开始
“可以说,最好的时期已经过去。”大众集团CFO弗兰克·维特(Frank Witter)在11月的电话会议上表达了他的看法。
今年以来,因需求下滑,汽车制造商的业绩承压,相继调低销量和盈利预期。
日产在今年一季度的净利润骤降94.5%。奔驰在裁员前,利润率已经连续下降了三个季度。根据奔驰预测,奔驰汽车部门的利润率今年有可能降至3%。
中国汽车市场是世界第一大市场。但它倾向新能源汽车,对燃油车的需求被挤压。2018年,中国销售新能源车125.6万辆。中国一向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最新目标是到2025年,把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提高到25%左右。
在大众尾气排放造假丑闻后,欧盟的监管趋严。从2021年开始,欧盟将推行更严格的汽车排放标准,要求汽车制造商在2021年的基础上,到2030年将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37.5%。新政策会从2020年开始逐步实施。达不到欧盟标准的车,不允许售卖。否则,就要接受欧盟的巨额罚款。
电气化转型
据路透社报道,大众决定从2020年开始量产电动汽车,以达到欧盟的要求。如果2021年大众不能达标,则可能面临18亿美元以上的罚款。
事实上,除了沃尔沃和丰田外,大部分传统车企都不太可能达到欧盟的要求。唯一的办法是卖电动汽车。
11月18日,大众集团宣布,未来五年内将在混合动力、电气化和数字化领域投入60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4697亿元),并预计未来10年将推出135款新能源车。
不过,电动汽车的零部件远没有传统的燃油车多,工厂不需要那么多的人力,传统燃油车传声产生的动力总成有多达2,000个部件,而电动汽车只有不到20个。
CNBC曾报道,传统燃油车需要6.2工时完全的工作,纯电动汽车只需3.7个工时。而电池的生产工序复杂,更依赖自动化,需要的人力更少。车企裁员的深层次原因也在于此。
随着转型的一步步推进,车企的裁员,当然也不会就此停止。
车企未来走向何方?
裁员或许能在短期内减少亏损,但解决不了盈利问题,车企们的苦日子还得继续下去。
咨询公司AlixPartners在今年6月发布的《全球汽车展望》中提出,汽车销售在未来三年将停滞或下降,从而影响供应商和汽车制造商的利润率,尤其是那些同时销售电动汽车和内燃机汽车的车企。
传统车企要转型靠电动汽车赚钱,确实没那么简单。
电动汽车的开发成本很高,车企需要节约成本用在开发上。以吸尘器起家的戴森就曾因为高昂的研发费用放弃了造车计划。
今年10月,戴森创始人詹姆斯·戴森正式宣布取消运行3年的造车项目,仅保留电池项目。他在发给员工的邮件中表示,尽管在开发的过程中戴森一直很努力,但却看不到其在商业上的可行性。
除了研发成本高以外,由于电池成本的掣肘,电动汽车的利润也低于传统燃油车。以全世界最著名的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为例,2018年,特斯拉亏损额达9.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9亿元。这一年,特斯拉成为全美销量最高的电动汽车品牌,但尴尬的是,马斯克创办特斯拉16年来,特斯拉只有过几次季度盈利,一直没能实现年度盈利。
不管怎样,关厂节省开支这一招不能常用,接下来的几年就是考验车企们实力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