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橡胶园:琼安胶园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15-01-05

  缅怀何麟书为代表的第一批为开拓我国橡胶事业而贡献毕生精力的爱国华侨。
 
  时光漫过历史。潮涨又潮退,幕开又幕落,令人嘘叹不已。整整一个世纪后,隔着风,隔着雨,隔着一个时代,我们再次回望琼安胶园沧桑曲折的历史。
 
  何子彬先生是琼安胶园的法定继承人,胶园传到他已是第四代。他十年前从医生岗位上退下来,虽已七十有余,但穿起制服,系起领带,俨然曾祖父一副风骨。他并没有赋闲在家,时而在海口,时而回会山,料理胶园。他说,托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琼安胶园这几年事业蒸蒸日上。
 
  但一说起胶园历经的风雨,他的心却是沉甸甸的。
 
  何子彬说,民国时期,战争动乱和外敌入侵根本不能谈论橡胶,为了发展橡胶事业,何麟书和一批创办胶园的业主从上世纪初至三十年代,到处宣传植胶经验,希望福泽于民众,光耀于神州。但却每每碰壁。劳苦大众普遍缺衣少食,无米升炊,遑论投资发展橡胶!尤其是当地政府官僚对橡胶事业的冷漠和轻视,更是令人激愤不已。外国在橡胶方面的封锁和禁运,国人只有或睁或闭上酸痛的眼睛。1934年夏天,为橡胶耗尽心血的何麟书在悲愤之中忧郁而去。
 
  抗战期间(1940-1945年),海南沦陷,琼安胶园停产。抗战胜利后,何子彬的母亲王试花负责管理胶园。但因前方战事吃紧,商船来琼锐减,橡胶滞销。胶园处于半开半闭状态,磕磕绊绊直到解放。解放初年,值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封锁政策,橡胶又是重要战略物资,属禁运之列。因此国家对此实行统购统销以及在生产、价格上施以一系列扶持政策,深得广大胶农的拥护,琼安胶园又重焕生机。
 
  1952年以后直至"文革"结束,琼安胶园经历了一段最黯淡的时光。
 
  1952年土地改革时,何麟书苦心经营大半生的琼安胶园和一些不动产,一夜之间更换了主人。1953年,县土改办改评何麟书为华侨地主,把胶园归还何家。
 
  王试花重回那个失魂落魄般的胶园。几台制胶机被埋没于过膝的茅草之中。几间歪歪斜斜的茅草屋,伴着一场风雨,在朝霞暮霭中摇曳。尤其是那1000余株古老的橡胶树,由于缺少管理,只能"流泪"不流胶了。
 
  王试花也是一位有血性的女子,她深知琼安胶园千万不能倒。当年与何麟书结拜金兰的"老王二公"之妻也主动借出多年积蓄的八块光洋,帮助王试花重建胶园。至1953年底,胶园拓地31亩,扩种新胶苗31亩,1006株。1954年清点时,琼安胶园仍有"祖母树"84亩计2006株。经过精心管理,1962年全部开割,胶园年产干胶5400斤。
 
  1964年3月,又刮起一股入社风,琼安胶园折价入会山三洲大队。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暴风雨来得更猛烈。王试花白天被监视劳动,晚上被拉去批斗。1968年7月17日早上,人们在一个山沟里发现了王试花的尸体。一张草席草草埋葬了这位刚毅的女子。
 
  粉碎"四人帮"后,何麟书和他创办的琼安胶园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
 
  1983年4月7日,对何家后人来说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日子。这一天,何子彬和他的亲人们一同回到魂牵梦绕的琼安胶园。历尽多年坎坷,几经更迭的产业终于物归原主。但是当他们踏进胶园时,看到的却是一幅令人痛惜的败落荒凉景象:胶园荒芜,藤蔓缠绕,胶树残伤,杂草丛生。更糟的是,那2台赖以生产用的压胶机,在一周前竟被偷走了。尤其令他们心痛的是,那些珍贵的"祖母树",由于掠夺性开割,满树遍布拳头大小的瘤块,伤痕累累!
 
  次日一早,他们马上上山砍来木料搭床,修理房屋、门窗、厨房,先把家安了下来。这对何家后人来说,这完全是第二次创业,所面临的困难很多:一是老胶树不再流胶了,必须更新换代。二是资金不足。于是他们便发动家庭成员投资。先后投入资金8万元。至1992年,不仅更新了几千株高品位的芽接胶苗,而且也种了槟榔1846株,益智25.8万株,菠萝49万株,咖啡1350棵,胡椒9亩,形成长短结合,多种作物套种的立体胶园。
 
  1991年后,琼安胶园效益开始显现出来。1992年干胶产量为1800公斤,收入11136元,以后逐年增加,到2002年,年产量达12吨,收入渐入佳境。其他经济作物也年年有可观收入。现在走进琼安胶园,昔日那个千疮百孔、满目疮痍的破败胶园已变成层林叠翠、勃勃生机的胶园。
 
  说到这里,何子彬先生感慨颇深地说,琼安胶园发展到今天,麟书公的后代几十人,不分男女老少,不管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倾注了辛勤与汗水。更重要的是感谢党的好政策,是改革开放政策,使琼安胶园又一次焕发生机。
 
  在此,记者摘录何子彬先生的一首诗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琼州胶林源于此,改革春风获新生。喜看春光无限好,更觉政策暖人心。(完)(符耀彩 若石)
 
  相关资料:
 
  中国引种橡胶一百年
 
  今年是中国引种天然橡胶100年纪念。1904年,云南省干崖(今盈江县)傣族土司刀安仁先生,从新加坡成功引种橡胶树,并于当年8月下旬至9月上旬种植在该县凤凰山上,由此翻开了中国天然橡胶种植的第一页,云南也因此成为中国天然橡胶的发源地。
 
  世界天然橡胶从1876年人工种植成功至今已有128年历史。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的橡胶树,属于热带雨林乔木树种,北纬15°以北和南纬10°以南被称为"非传统植胶区".然而经过中国几代植胶人艰苦努力和科学创新,成功地在北纬18°-24°的海南、云南、广东等地大面积成功种植,并培育出适合中国热区环境、具有自己特色的橡胶栽培技术体系,为世界天然橡胶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50多年来,中国累计生产天然橡胶800多万吨。至2003年,中国橡胶种植面积已达到66.1万公顷,干胶年产量达到56.5万吨,产量和面积均居世界第五位,中国已从解放初期的橡胶"贫国"成为世界橡胶生产大国。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天然橡胶消费国和进口国,由于橡胶业的发展,目前中国橡胶的自给率已达32%.
 
  天然橡胶的开发利用
 
  橡胶具有多种良好的特殊性能,如:弹性、绝缘性、耐磨性、气密性、柔韧性等等,因此用途极为广泛。目前,世界上的橡胶制品已达7万多种,涉及到现代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一辆载重汽车需要橡胶240公斤,一架喷气式飞机需要橡胶600公斤,一辆轻型坦克需要橡胶800公斤,一艘3.5万吨的军舰需要橡胶68吨等等。
 
  目前,世界上每年需要天然橡胶600万吨,年产量也达到600万吨。但是,从人类发现天然橡胶,到人工研究开发橡胶,再到全世界,尤其是中国(主要是海南省和云南省的西双版纳)橡胶事业的兴盛,却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1736年,法国科学家康达敏从秘鲁带回有关橡胶树的详细资料,出版了《南美洲内地旅行记略》,书中详述了橡胶树的产地、采集乳胶的方法和橡胶的利用情况,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1763年,法国人麦加发明了能够软化橡胶的溶剂。
 
  1888年,英国人邓禄变发明汽胎,1895年开始生产汽车,汽车工业的兴起,更激起了对橡胶的巨大需求,胶价随之猛涨。
 
  1897年,新加坡植物园主任黄德勒发明橡胶树连续割胶法,使橡胶产量大幅度提高。由此,野生的橡胶树变成了一种大面积栽培的重要的经济作物。
 
  1904年,中国云南干崖(今盈江县)傣族土司刀安仁从新加坡购买8000株橡胶苗,带回国种植于北纬24°的云南省盈江县新城凤凰山,现仅存一株。
 
  2003年,全世界天然橡胶产量为753.57万吨。位居世界橡胶生产大国前五位的分别是泰国、印度尼西亚、印度、马来西亚、中国,五国橡胶总产量为629.25万吨,占全球橡胶总产量的83.5%. (符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