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育种专家徐广泽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17-01-09

 橡胶育种专家徐广泽

 
  文\海南日报记者 孙慧 通讯员 吴运霞
在我国橡胶事业发展历史中,很多华侨以拳拳赤子之心,报效祖国。1906年,海南华侨何麟书从南洋归乡,在乐会县琼安胶园(现琼海市东太农场)种植了第一株橡胶树,之后就陆续有华侨归来引种橡胶树。
徐广泽,我国杰出的橡胶育种专家,马来西亚归侨,从上世纪50年代初扎根海南23年,在海南进行橡胶育种和种植试验,自主培育出了高产橡胶品种。海南在上世纪末开荒种植了800万亩橡胶林,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16年是徐广泽诞辰一百周年,日前,海南农垦博物馆特地邀请了徐广泽的亲友齐聚一堂,共同回忆这位科学家为祖国橡胶事业发展经历过的风雨历程。
少年归国读书 与橡胶结缘
1916年,徐广泽出生在马来西亚的广东籍华侨家庭。徐广泽的父亲徐赐藻少年时期就下南洋打拼,后来在马来西亚定居成家,妻子颜焕娴也是一位勤劳传统的广东妇女,夫妻两人一起勤恳劳作,买地开荒,种植橡胶,逐渐成为了一位家底殷实的橡胶庄园主。
徐赐藻一直有浓浓的故乡情,在马来西亚参与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筹款活动,负责为中国革命党汇总捐款。爱国情深的徐赐藻,将在马来西亚出生的子女都送回中国读书,以便将来为祖国发展效力。
父母勇于开创、勤俭拼搏、爱家爱国、乐善好施的精神,深深影响了徐广泽和他的兄弟姐妹们。1934年,18岁的徐广泽中学毕业,考取了三间大学,最后徐广泽选择了家乡广东的中山大学,就读中山大学农学院农艺专业,师从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丁颖教授。
20世纪初期,全球工业化革命加速,橡胶的需求量也在增加,马来西亚的橡胶种植业逐渐兴旺起来。大学毕业后,抗日战争爆发,徐广泽返回马来西亚,利用所学农艺知识在自家胶园开展橡胶育种研究。
在8年抗战期间,徐广泽潜心研究橡胶栽培技术,亲自动手开垦园地,从选种育苗到芽接移裁,再到抚育管理开割,徐广泽仅仅用了四年时间,比马来西亚当地胶树开割标准提早了2年。
徐广泽的外甥徐向宁回忆说,正是从那刻起,徐广泽与橡胶结下了不解之缘。家庭氛围的熏陶,恩师的言传身教,让徐广泽形成了勤恳踏实、低调谦虚的品性,以及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
1946年,应恩师丁颖的邀请,徐广泽返回母校中山大学任教,协助丁颖研究水稻育种,还对高班学生开课讲授“热带作物和育种”,重点讲橡胶栽培育种。
扎根海南23年
研究橡胶育种
我国天然橡胶树的种植,始于1904年,但受制于当时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水平,政府并没有重视,直至1949年,全国天然橡胶树的种植面积也仅有4.9万亩,年产干胶量不超过200吨。
新中国成立后,橡胶成了国家发展亟需的工业原料之一,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为拓展我国橡胶种植,中央决定在华南地区大规模发展种植天然橡胶。但当时,我国橡胶科学技术几乎空白,国内有关橡胶种植的科研人员寥寥无几。此时,徐广泽这位科研人才被华南垦殖局视若瑰宝,被抽调过来负责橡胶研发和推广。
当时的新中国,唯一有橡胶种植的地区是海南岛。海南岛从1906年起,就陆续有华侨从南洋引种回乡种植橡胶树。到解放初期,全岛的民营橡胶园约有3万多亩,约106万株橡胶树。
具有优越种植气候和历史的海南岛,被华南垦殖局定为橡胶发展重点基地。1953年,徐广泽主动向上级提出申请,要求到海南岛去组织实施橡胶育种计划。从1953年至1975年期间,徐广泽扎根海南23年,走遍海南全岛各地挑选和培育橡胶种子,开创了我国橡胶新事业。
从60万株橡胶树
挑选母树
《大英百科全书》中记载:“橡胶树仅生长在界线分明的热带地区——大约赤道南或北10度以内。”
但是在中国,创造了“橡胶树在北纬18度——24度大面积种植”的奇迹。至今,海南仍有分布在全岛的380万亩橡胶园,是全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这个北纬18度种植橡胶树的奇迹,是由徐广泽为代表的科研人员,前赴后继持续了长达30多年的育种研发所创造出来的。
1953年的海南岛,还是尚未开发、人烟稀少的边疆地区。华南垦殖局派遣大量人力资源来海南开荒垦地,要在海南大面积推广橡胶种植。要推广橡胶种植,种子成为了最为亟需的原料。华南垦殖局提出了“一粒种子、一两黄金”的口号,开展了“采集橡胶种子立功运动”。
当时海南岛上的60多万株老龄橡胶树,成为了橡胶种植和育种的研究母本。为从60多万株老龄橡胶树中选中优良母树,徐广泽带领科技人员跑遍了全岛的所有胶园。当时海南岛交通和食宿条件简陋,徐广泽常常带着他的科研团队,背包徒步走访坐落在深山里的胶园,夜间就宿茅棚,打地铺,坚持在昏黄的灯光下整理日间调查资料,从不言辛苦。
走遍了整个海南岛,徐广泽从60万株老龄橡胶树汇总挑选出1000多株高产母树,对橡胶树的产量、副性状等作了详细鉴定,培育橡胶品种,从而揭开了我国橡胶选育种工作新扉页。
为培育高产橡胶品种,徐广泽在白沙、文昌、保亭、儋州等市县设立了5个育种站,在粤西的徐闻、化州设立了两个育种站,带领和组织大批科技人员艰苦细致地选育优良高产品种,经过三十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先后为我国橡胶种植选育了47个抗风、耐寒、高产的橡胶良种。
高龄坚持科研
病倒在胶园
因为大部分时间都驻扎在胶园里,徐广泽的不少好友、同事都是在胶园里首次与他相识、相知。同事罗士韦曾撰文回忆,有一次,他与徐广泽路过崖县(三亚)的“天涯海角”停车休息,徐广泽走到海边迎风引颈遥望,思乡之情顿起,久立不语。
虽然出生在马来西亚,徐广泽却有着强烈的爱国精神,他认为身为一名炎黄子孙,报效祖国是宿愿,他终身投入在橡胶事业上。
在30多年的橡胶事业生涯中,徐广泽将勇于开拓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贯穿到底,也为我国橡胶事业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徐广泽编写了我国第一部《橡胶育种》,为培养橡胶育种专业人才提供了教科书。徐广泽一生发表了60篇论文,其中有关橡胶育种的论文有17篇,有关橡胶栽培技术的论文31篇,其它方面论文12篇。这些论文是他一生取得的丰硕科研成果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结晶。
到1986年退休之后,徐广泽依旧坚持工作,还常常组织广东农垦选育种科技人员,来海南考察总结橡胶育种和栽培的新情况、新问题。1986年6月,70岁高龄的徐广泽组织带领橡胶品种汇评巡回监察队来海南考察,跟着年轻人一起爬坡上山,深入到胶林评选橡胶优良品种。
6月的海南,烈日炎炎,这位早在出发前就已知身体有异常的老人,仍坚持在一线想完成汇评任务再返回广东治疗。但终究抵挡不住病魔袭击,病倒在文昌橡胶所的胶园里。被送回广州就医的徐广泽,确诊为结肠癌晚期,从此再也无法返回到他最热爱的橡胶林里。
一生胶林选育种,流尽汗水浸乳胶。海南岛上的胶林莽莽,树影婆娑,风拂过树叶沙沙响,仿佛在倾诉,在叹唱岁月记忆。这位将一生奉献于中国橡胶事业的老人已经离开人世间30年了,可他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革命精神,勇于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依旧流传至今,被海南人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