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时任中科院综合考察委员会主任的竺可桢,两次到海南岛进行环岛考察,其目的就是为国家发展橡胶产业、开发热带地区提供可资参考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在考察结束后,竺可桢不仅分别参加了两次高规格的热带开发会议,还写就了多篇重磅文章和报告,包括《就广东视察所见向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报告》《雷琼地区考察报告》《要开发自然必须了解自然》等。
在这些文章中,竺可桢主要关注了橡胶种植、其他热带作物发展、保护自然和海南岛开发四个方面的内容,这是竺可桢数年心血的结晶,是竺可桢开发海南岛、研究热带地区思想的总结,闪烁着科学的光芒。对于这些文章,已故中科院院士黄秉维在其1984年的文章《竺可祯同志与我国热带和海南岛的科学研究》中认为,是“在较近将来发展海南岛农林牧业的一着棋”。
海南岛橡胶种植大有前途
2017年12月23日,儋州侨植农场里和风阵阵,橡胶林海一望无际,不时能见到人们在林下穿梭。这是我国最早的橡胶种植园之一,早在清代宣统年间,就由华侨区慕颐创建。1958年改建为国家最早的华侨农场之一后,不断发展,如今已发展为拥有近万亩橡胶林的农场。
60年前的2月23日,竺可桢专程来到这里,考察橡胶种植。因为侨植农场是此次考察行程中唯一的清代胶园,因此竺可桢非常重视,考察前专门请人收集了两个橡胶园的分区小气候。
在当天的日记中,可以发现竺可桢的心情很愉快:侨植橡胶园有地600多亩,种植橡胶树1.6万株。陪同考察的侨植橡胶园工作人员戴文范和有41年工龄的老工人梁华介绍,这个橡胶园最老的橡胶树是1912年种下的两株,此时已经有45年的树龄。竺可桢于是和同行者兴致勃勃地在这两棵老橡胶树旁合影留念。园中最高产的橡胶树是另一棵老树,年产可达1.7万毫升胶水,合计17公斤,即干胶6公斤。
正是因为深入考察了海南的多个橡胶园,竺可桢在考察结束后,写下了《海南岛橡胶种植大有前途》《橡胶在华南亚热带地区是可以推广种植的》等文章。
“以前曾经有人怀疑,橡胶树这种好高温高湿的热带作物,在华南热带地区栽培推广是否可能。”文中他这样写道,经过考察后,大家坚定地认为,只要选择适当环境,橡胶树在这里是可以推广种植的。
在竺可桢写给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报告中,他提出了几条结论性建议:
一是适宜于种橡胶树的地区,应该多种橡胶树等热带植物,少种别的生长条件不如此苛求的经济作物。二是不适宜种橡胶树的地区,不要大规模种植。雷州半岛以及粤西地区勉强维持着的胶园,应考虑放弃。三是橡胶树的北移是可能的,但是必须先在许多不同地理区进行试验研究。四是华南地区骤雨密集,在坡地上开垦而不采用等高条垦等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就必然引起土地的严重破坏。关于垦植工作,必须订出合理的具体规划,关于橡胶树的栽培、抚育、施肥等等方面也是一样。
大力发展其他热带作物
2017年12月22日,刚刚整体移交给地方管理的澄迈红光农场里,依托着福山咖啡风情小镇,老咖啡园进一步焕发出新的生机。据《澄迈县志》记载,农垦咖啡种植主要是红光农场。早在1954年,红光农场就在原有的福山咖啡园的咖啡树中,选择生长健壮、病虫害少,产量高的植株作母树,评选鉴定出中粒种作种源,采摘种子进行繁殖。1957年,大峰(今大丰)育种站派员对红光农场及其附近的咖啡种植区进行母树普查,从3.5万株结果母树中评选鉴定出中粒种,优良母树80株作为种源。是时,全岛种植500亩以上的农场有9个,红光农场就是其中1个。
不断探索热带经济作物的发展之路,是红光农场的传统。1957年2月24日,竺可桢来到当时的红光垦殖场时,就注意到了。
在其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载:红光农场场长关守义介绍说,该场是1954年由拖拉机站改建的。当时因为各地种植橡胶不利,需要扩大种植范围。该场有可利用地15万亩,预备种植剑麻8万5千亩,但迄今只种了剑麻6000亩,咖啡500亩,作为临时性收入。当时,该场总计种了香茅6000亩,1955年该场已经实现了收支平衡,1956年就有盈余了。
在《雷琼地区考察报告》中,竺可桢提出,我国热带地区具有多种不同的自然条件,不适宜种植橡胶树的土地,应该根据国家需要,依据不同情况,发展其他热带经济作物。当时存在的缺点,主要还是没有贯彻合理利用土地的原则。
“比较耐干旱的剑麻、香茅,占用了原本可以种植橡胶树、咖啡树的土地。”竺可桢认为,种植香茅当年就可以得到收益,而且利润丰厚,种植面积因此日益扩大。然而香茅消耗地力十分严重。因此,从土地合理利用的长期观点来看,是否可以在建立轮作制度、解决肥料等问题的同时,考虑适当减少香茅的种植面积。他还指出,在热带特种经济作物方面,要以橡胶树、咖啡树等的引种为重点,对于国内当地资源如芳油类植物、油料植物、药用植物也要设法加以研究、加以繁殖。开发资源也必须和保护自然辨证地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