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橡胶收割! |
在西双版纳,每年4--11月天气暖和,多雨,为橡胶树开割期;12月--次年3月天气偏凉,干燥,为橡胶树停割期,不能割胶。割胶的季节里,每天清晨五点钟左右,割胶工人便头顶胶灯,身背胶篓,带着三棱形刀口的胶刀走进橡胶林里割胶;上午九五点钟左右,大多数胶工即可割胶完毕,任由橡胶树自己流淌胶乳;中午十一点钟左右,割胶工人回收胶乳,并用胶桶将胶乳挑回来,然后有专人用带有铝罐子的运胶车将胶乳运到橡胶加工场。走进橡胶林里仔细看一看,原来,割胶和收胶是这样的:在橡胶树身约一米高的位置用胶刀割开一条与树身平行、与地面垂直的割口,叫垂线,再以垂线为基点,环绕树身斜向上或斜向下割出一条斜线,约为树干横截面周长的二分之一,叫割线,多条割线合称割面。这样,胶乳就会沿着割线流下来。在割线的末尾处钉得有一条长约十公分,宽约三公分的铝制凹槽,叫胶舌。在胶舌的下方有一根平放着的绕成“8”字形的铁丝,但这个“8”字一头大,一头小,大的一头开口,钉在树身上,小的一头上放着一个小瓷碗,这根铁丝叫胶架,这个小瓷碗一般称作胶杯。这样,胶乳就会顺着胶舌流到胶杯里。因为胶乳粘性较强,所以收胶时,割胶工人还会用一个有木柄的半圆形塑料片(也叫胶刮子)在胶杯里刮一下,这样胶乳才会收得干净,不浪费。其实,割胶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割胶时,割胶工人的手、眼、脚必须互相配合得十分协调,手要有节奏轻重适度地推进胶刀,脚要随之跟进,眼要盯准割线,而且胶刀割进橡胶树皮的深度必须把握得相当准确,如太深,会伤到树干,如太浅,则胶乳不会流出来,或流出来的很少,经验丰富的割胶工人往往能把握住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粗细的深度。胶乳送到橡胶加工场后,经过滤、凝固、硬化、压片、切片、烘烤、粉碎等工序加工,就可得到橡胶初级产品烟胶或颗粒胶。 近年来,西双版纳州的旅游业日益兴旺,生机勃勃,割胶技术表演也成了其中的一个新兴观赏项目,割胶工人那精湛绝伦的技艺,行云流水般的刀法往往博得游客的一片叫好和喝彩。橡胶树的种子与拇指一般大小,表壳坚硬光滑,棕色并带有千变万化的花纹,当地人往往捡拾回来后制作成各种各样的装饰品,然后放在旅游商品市场里出售,也颇受中外游客的青睐。数千年来,西双版纳的十多个少数民族与热带雨林朝夕相处,衣食住行都与之息息相关,从而创造了丰富灿烂、绚丽多彩的民族森林文化,对植物的利用也几乎达到了得心应手、左右逢源、驾轻就熟,甚至登峰造极的地步。一片简单的树叶就可以是一件极好的乐器,就可以吹奏出百般宛转、缠绵悱恻的民间曲调。虽然橡胶树并不是西双版纳的原产树种,但橡胶树叶以其光滑、无毒、弹性好、柔韧适度、翠绿美观等多种优良特性,已日渐成为西双版纳地区的树叶吹奏艺人们的首选佳品。 不言而喻,枝繁叶茂、浓荫匝地的橡胶林早已成为西双版纳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但在停割期里经历着落叶、长新叶的橡胶林才是最美的风景。停割以后,一山山绿色的橡胶树叶开始逐渐变色,或红,或黄,或棕色,或几色相间,远远望去令人感觉真是美不胜收,目不暇接,甚至有人曾说,西双版纳红色的橡胶树叶完全可以与北京的香山红叶相媲美。更美的是开始落叶后的橡胶林,由少到多,变色后的橡胶树叶逐渐落下,由多到少,秃光的橡胶树枝逐渐露出。远眺那一山山的橡胶林,或红或黄,或多或少的树叶仍留在枝头,似秋意沉沉的中国枯山水画,颇有北国深秋的韵味和诗意;又象古朴精致的西洋风景油画,层次丰富,意味深远。也许,人类的语言根本就无法形容、描绘大自然的这一杰作吧! 橡胶树啊!历经千刀万割的橡胶树,以自己的血液和乳汁哺育着人类现代文明,为千千万万的黎民百姓的衣食住行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
文章来源:http://www.kepu.net.cn/gb/lives/banna/tropic/tro418_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