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岁的史贵宾,是日照岚山区中楼镇鸡山沟村村民。到了这个年纪,原本可以休息休息了,史贵宾和老伴却仍不肯闲着,日日到村子里的橡胶厂打工。“不用出远门,在厂子里我一年能挣四万多呢。老伴干轻快的活,一年也能挣一万多。”史贵宾说,过怕了穷日子,现在有了挣钱的门路,身体还干得动就不愿意闲着,手里多攒点钱,心里会更踏实。
在鸡山沟村,橡胶厂改变的不仅是史贵宾一家。
东靠鸡山,西靠马亓山,鸡山沟村村如其名,是个山沟沟里的小村庄。这样的地理位置一度困住了鸡山沟村发展的脚步——山岭薄地耕作难、产出低,村民辛辛苦苦劳作一年,种的粮食不过够个吃穿。村集体没有收入来源,集体支出“拆东墙补西墙”,还负债二十余万元。但现如今,村集体不光还上了欠款,村集体还实现固定资产积累超千万元;村庄的橡胶产业不光能吸纳2000余人就业,而且年产值超3亿元,产品出口到了世界各地。
“山旮旯”里的穷山村,缘何而蝶变?
“穷极思变,80年代那会,有村民率先走出山村务工,学到了塑胶加工的手艺,并带回了村里,就这样逐渐发展成了橡胶产业。”鸡山沟村党支部书记盛荣山回忆。
产业不是一天长成的。最初,村里只有一套100KWV的变压器,供电量限制着橡胶生产户的规模。本小利薄的家庭小作坊,又难以负担变压器扩容的费用。电,成了村里扩大橡胶生产规模的硬门槛。
90年代,农村电网迎来改造。鸡山沟村集体顺势投资扩容了变压器负荷。摆脱了电力的束缚,橡胶产能突飞猛进。之后,村里的变压器几乎以每年一台的速度增加。而今鸡山沟村变压器已达20多台,用电负荷7000KWV。这个仅有370户村民的村庄,从事橡胶生产的达到了一百多户。
村里干橡胶的多了,种地的就少了——靠天吃饭的贫地料理起来麻烦,产出又不高,忙活庄稼收成,还耽误打工挣钱。不少村民的土地,就这样撂了荒。
祖祖辈辈耕种的土地能否发挥出最大的价值,让村民既不耽误收成又能打工挣钱?2013年,鸡山沟村两委就此组织开展了一次集体讨论。最终,讨论决定:为方便耕作,提高土地产出价值,村集体统一回收土地,对土地进行整理,让小块地变大块地,大块地集中连片,通过开荒、深翻、培肥改良土质。另外,将村里荒废的沟渠填平,为橡胶生产加工创造空间。
先解开一个“死扣”,再拴上一根“红绳”。耕作条件改善之后,2014年,鸡山沟村依托党支部领办的农业专业化合作社开始土地流转。通过争引项目、对外租赁土地、争取政策扶持等,发展起高效农业。
昔日土丘、低坡、荒地,终于绿浪翻滚,硕果满枝。而今在鸡山沟村,300亩黄桃迎风吐蕊,200亩桑树嫩芽萌动,蔬菜大棚里的土豆即将收获,200亩大樱桃也将在这个春天开始栽植。
由于精心布局,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近几年鸡山沟村的建设用地和总人口虽然都在增加,但人均耕地却从未减少。与此同时,将土地流转出去的村民,不仅可以安心的在橡胶厂打工,还可以每年领取土地流转费和合作社分红。
发展仍在继续。为改变传统的粗放式橡胶加工模式,解决家庭作坊生产规模偏小、产品档次不高、提档升级步伐不快等问题,鸡山沟村规划了住宅楼,村民们从山沟里搬了出来,腾出的土地,一部分规划了工业生产园区,剩下的又为承载更多产能留出了空间。
从传统的黑塑胶到现在五彩斑斓的塑胶制品,从山岭薄地靠天吃饭到轻轻松松拿土地分红,从一年攒不下几千块钱到人均年收入三万多,现如今,鸡山沟村村民不仅有活干、有钱挣,还有了好的生活环境。村民们感慨说,这是“支部带了头,一步一层楼”。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丁兆霞 通讯员 姚文凤 丁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