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迭出,云南胶企有话要说

来源:中国化工报 作者: 发表时间:2014-12-24

  提高关税利好可期 收储启动效果有限

  明年1月1日起,我国部分商品进出口关税将调整,其中,将适当提高天然橡胶等商品的暂定税率水平。与此同时,国家物资储备局于日前下发了天然橡胶邀标文件给云南农垦、海南橡胶及中化国际3家企业,正式启动2014年天然橡胶收储。新政迭出,引起了云南橡胶企业的广泛关注,中国化工报记者为此进行了调查采访。对近期影响市场变化的这两大政策因素,云南橡胶企业表达了各自的看法。

  关税上调迎来利好

  据了解,自2015年起,天然胶乳进口暂定税率为10%或900元/吨,烟胶片及天然橡胶为20%或1500元/吨,两者从低收取,后者税率上限较2014年的水平有所提升。2014年天然胶乳进口暂定税率为10%或720元/吨,烟胶片及天然橡胶为20%或1200元/吨,两者从低收取。

  云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相关人士认为,上调进口关税有利于国产天然橡胶市场的保护,能带动国内天然橡胶的价格上涨。对目前比较低迷的国产天然橡胶市场来说是利好,就算国内天然橡胶价格不增,也能增加国内天然橡胶的销量。

  云南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认为,目前天然橡胶价格逐年下跌,主要是产能过剩所导致的。与此同时,近一两年国内天然橡胶的进口量剧增也从另一方面加大了国内压力。据统计,2013年全球天然橡胶产量为1115万吨,年增速为4.7%。这一数字比市场之前的预期高出1.7%。预计2014年全球天然橡胶供应量将继续增加,增速将达到5.8%,产量预计为1245.3万吨。

  “供给的增加压低了橡胶的价格,这也就导致去年年底许多贸易商加大进口力度,期望在年底的备货行情中赚上一笔。但这种做法直接导致我国2013年四季度天然橡胶进口量陡增,使今年我国天然橡胶进口量仍在持续增长。如能通过关税调整压缩进口量,将对国内天胶企业形成利好。”该负责人表示。

  数据统计显示,今年1~10月我国进口天然橡胶210.77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3.47%。

  收储启动效果有限

  在目前橡胶行业整体低迷的背景下,12月5日,国家物资储备局下发了天然橡胶邀标文件给云南农垦、海南橡胶及中化国际3家企业,正式启动2014年天然橡胶收储。这一次收储采取的是流拍方式,均价在12000元/吨左右,云南农垦拍得1万多吨,目前国储局已经收储8.75万吨。

  业内人士认为,在天然橡胶如此弱势的情况下,国家收储主要是出于战略需要的考虑,对于市场以为托底胶价之举的猜测,恐曲解政策本意。就当前的形势而言,一次收储很难改变胶价低迷的现状。国储局对天然橡胶的收储政策是治标不治本,仅能从供应端暂时缓解天然橡胶的市场压力,并不能从需求终端进行彻底消化。战略收储计划利多效应非常有限,只能在短期起到提振作用,长期来看,仍然无法改变行业长期低迷的格局。

  云南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也认为,天然橡胶收储政策无论对稳定橡胶市场、橡胶产业,还是对天然橡胶生产企业的经营和胶农增收,都会有积极作用。但此次收储价格大不及预期,使得市场悲观情绪也十分浓厚。国家对天然橡胶收储价格偏低也导致了橡胶期货近几日连续走低。

  经营形势难改观

  在当前情况下,国内天然橡胶市场低迷的另一个原因是,国内企业更倾向使用进口橡胶。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企业管理者指出,天然橡胶产业从种植到加工工艺等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影响橡胶初加工产品质量。民营橡胶企业难统一管理以及国有橡胶企业中普遍存在的刺激割胶现象也影响了国内橡胶的质量。民营橡胶企业还存在种植技术、割胶技术相对落后及用工以老弱病残劳动力为主等问题。民营企业割胶技术的跟不上,直接导致民营橡胶企业相对国有企业产量偏低。

  云南一位橡胶生产企业负责人介绍说,国内大型轮胎生产企业基本使用进口原料,而这主要是因为国产胶质量不稳定,因此国内企业更倾向使用进口橡胶,而国产胶多用于生产低端橡胶产品。这样一来给国内天然橡胶去产能化增加了难度。国家增加天然橡胶进口关税,这将鼓励更多的国内企业使用国产橡胶,同时还能促进国产橡胶产业升级。

  “不过,无论是关税调整还是启动收储,都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国内天胶质量相对较差、市场供过于求的现状,自然也无法从根本上救市。”该负责人表示。

  一位轮胎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国内民营橡胶企业由于种植零散、不集中,胶农管理比较随意,想下肥就下肥,想割胶就割,不想割就休息。也因为这样,部分胶农的橡胶树甚至只能割10年胶就被淘汰了,而正常的橡胶树一般有30年的割胶期。同时,国产胶质量不稳定其实更大原因是国内气候造成,这也会影响初加工橡胶产品的稳定性。“国内生产的橡胶是符合国家标准的,但干含量高低的差异,对下游加工厂来说,使用起来就会比较麻烦。因此,我们更热衷于使用进口橡胶。”该负责人表示,对于他们来说,进口橡胶关税增加会使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对此他们也无可奈何。下一步,企业只有进一步从原材料的管控入手,才能逐步降低生产成本。

                                作者:马敏  2014年12月24日   来源:中国化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