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的中国之橡胶梦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17-09-08

 2017年的6月末,雨季迟迟未来,澜沧江水流依然平缓、清澈,江面上偶然飘过一只小船,一眼望去空空荡荡。汽车朝北驶离像蒸笼一样闷热的景洪城,过了澜沧江大桥,驶入郁郁葱葱的山峦时,阵阵微风吹拂,让人多少感觉到丝丝清凉,景洪坝子渐渐消失在远处。

去勐仑热带植物园的公路依着山势沿澜沧江北岸在一片绿色的青山中蜿蜒而行,公路两边山上满是一层层人工开垦的台地,从山脚到山顶,箐沟之间,长满了无边无际、排列整齐的橡胶林。在几十年前,这些种植橡胶林的土地却是另外一种绿色,那绿色来自生长了千万年的热带雨林。西双版纳属于边缘热带季风气候,长夏无冬,一雨成秋。如果从景洪港乘客轮顺江而下,沿江两岸全是遮天蔽日的热带雨林,不时能看见江边饮水的小动物,不远处的坝子里点缀着椰子树、棕榈树、凤尾竹、芭蕉林,傍晚时分,身着五彩筒裙的傣族少女在江边沐浴,婀娜多姿的背影倒印在水中,美丽的西双版纳总是一个诗情画意的地方。

从谷歌地图上搜索,在中国云南省西南边境有一块不大的区域,像一粒碧绿的翡翠镶嵌在黄褐色的中国版图上,这就是位于北纬21°08′-22°36′、东经99°56′-101°50′之间,北回归线以南的西双版纳州,面积近2万平方公里,它是中国唯一成片的季风型热带雨林气候区。当地原住民傣族称“西双版纳”为“勐巴拉娜西”,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乐土”,但是谁也意想不到,是橡胶林改变了这里的自然景观,改变了居住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命运,让西双版纳成为真正的“勐巴拉娜西”。

橡胶树并不是西双版纳的原生树种,原产地在南美洲巴西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是一种典型的热带雨林树种,通常称作三叶橡胶树,其生态习性喜高温、高湿、静风、沃土;橡胶树的神奇之处是只要在树干上砍开一道缺口,就会有白色乳汁流出来,而橡胶树流出的白色乳汁凝固后叫橡胶。从19世纪初以来,人类充分开发利用橡胶的弹性、韧性和防水性,橡胶成为一种涉及数万种工业产品的原料,机械、汽车、军火、医药、日用品等行业发展刺激了对橡胶的巨大需求,橡胶成了国际公认的战略物资。在19世纪末期,东南亚一带的人工橡胶树种植取得成功,完全替代巴西的野生橡胶,种植橡胶成为人类改造自然、追求财富的绿色神话。

新中国建国初期,西方国家对中国经济封锁,橡胶原料成为当时最紧缺的战略物资,自力更生发展橡胶种植成为国家当务之急;在中国广饶的国土上适合种植橡胶树的地方并不多,按照当时西方标准,北纬15°以南的热带地区才适宜植胶,北纬17°以北是植胶禁区,西双版纳纬度偏北,橡胶树在这里能否生长存活?能否进行大面积垦荒植胶? 1948年间,泰国华侨钱仿周、李宗周等6人历经千辛万苦、百般辗转,从泰国运回2万多株橡胶苗,在车里县(现西双版纳景洪市)橄榄坝建立“暹华橡胶园”,因时局艰难,多数人被迫放弃重返泰国,最后只剩下李宗周一人在坚守“暹华橡胶园”。1952年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教授率领科考人员考察了“暹华橡胶园”,当时仅存活91株橡胶树,正是这些被后人称为“版纳胶源”的橡胶树让蔡希陶教授看到了一线曙光。1955年春天,就在暹华橡胶园植胶的第7个年头,李宗周试割了12棵橡胶树,胶树每次产胶乳30毫升,把胶乳加工成胶片送到广东、上海检验,结论是质量完全合格,西双版纳植胶成功冲破了西方断言的禁区,消息令人振奋!

1951年初,肩负重托的蔡希陶教授带领科考队伍骑马考察云南边境地区,在红河、德宏、西双版纳等地寻找橡胶种植地,向中央提出在云南热带地区发展橡胶种植的大胆设想和可行性方案;1951年9月国务院正式决定在云南建立中国第二个橡胶垦殖区,随后对西双版纳等地开展了橡胶宜林地的勘察工作,1953年初,中苏联合考察队在云南橡胶最佳宜林地的论证会上,苏联和中国多数专家都认为德宏是最佳的橡胶种植区,但蔡希陶教授坚持“国内唯一一块内陆季风型湿热地区”科学依据,据理力争,认为西双版纳才是最佳的橡胶种植区,多年以后,事实证明蔡老的观点是正确的。

植胶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西双版纳地广人稀,缺少人力,从此多少人的命运在国家安排下与橡胶树生息以共。1955年4月,昆明军区1697名转业官兵携带部分轻武器,屯垦戍边,在勐海县建立了西双版纳最早的国营橡胶农场-黎明农场;1956年3月、12月和1957年1月,中央抽调广东橡胶垦殖区的大批干部和技术工人到云南组建国营橡胶农场;1959年至1960年间,按毛泽东主席要求,来自湖南省祁东、祁阳、醴陵三县的4万名支边青壮年携家带口先后来到西双版纳、德宏州等地橡胶农场,随后开展了大规模的垦荒植胶工作,这些来自内地的创业者在原始热带森林里开垦出成千上万亩橡胶园,建立了黎明、景洪、勐养、橄榄坝、东风等10多个县级国营橡胶农场,培植出价比黄金的适应高纬度耐寒橡胶树种。1969年至1974年间,在中央“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下,来自上海、北京、重庆、昆明的数万知识青年到西双版纳州插队、插场落户,加入橡胶种植队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当地少数民族又纷纷加入民营橡胶种植,把自留山、自留地开垦成为胶园,橡胶种植呈爆炸式发展。

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西双版纳还是一片蛮荒之地,历史上有“要到橄榄坝,先把老婆嫁”的说法,气候恶劣,交通闭塞,贫穷落后,缺医少药;创业者们只能沿用当地山地民族刀耕火种的方式开辟橡胶园,在人迹罕至的原始热带雨林里劳作,恐怖的瘴疠、疟疾、蚊虫、毒蛇、野兽像幽灵一样威胁着他们脆弱的生命。在哪个饥馑年代,胶苗种下之后8年才能开割,之前8年里没有任何收益,也许一次寒流,一阵暴风雨,一场病虫害就让植胶人多年的心血付之东流,植胶是用生命、意志、汗水与严酷的大自然抗争,在艰难困境中守护着希望。

50多年来,经过几代植胶人艰苦奋斗,终于在西双版纳橡胶垦殖区创造了惊天动地的奇迹,首次在热带北部边缘非传统植胶区大面积植胶成功,创造了橡胶大面积单产世界领先的记录,将植胶地理北移5个纬度,建成了中国最好的天然橡胶基地,年干胶产量占云南省总量的80%,约占全国产量的30%。

今天的西双版纳,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带,随处可见橡胶林,满山遍野的胶林像一道道绿色屏障,令人叹为观止。每年4-11月是西双版纳割胶的季节,清晨,胶林漂浮着薄薄的雾气,像流动的烟云,四处闪烁着突暗突明灯光,在沙沙脚步声中,胶农们头顶胶灯,身背胶篓,手持胶刀走进胶林里割胶。那些在黎明时分从树皮下滴落的白色乳液就像流动的黄金,橡胶林给这片丰饶的土地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财富,在割胶季节,胶树多的人家每天的收入可到千元,家有二三十亩胶林,每年收入就有10多万元,橡胶树正常可以割胶40年,是真正的“摇钱树”啊!当地流行一句顺口溜:“正科、副科,不如橡胶树栽几棵;正处、副处,不如两棵老茶树”,西双版纳现在是寸土寸金之地,种植橡胶让老百姓过上丰衣足食的幸福日子。

今天西双版纳才是“头顶香蕉,脚踩菠萝,摔一跤抓把花生”的人间天堂,城市里凤尾竹、椰子树、槟榔树成行,到处点缀着美丽的热带花卉,异国风情的南传佛教寺庙、佛塔使游人仿佛置身于东南亚。傣族、僾尼族寨子里幢幢具有民族特色的小洋楼拔地而起,干栏式傣家竹楼下停着轿车、皮卡、摩托,原生态风情旅游吸引全国各地游客纷至沓来……。黄昏时分的橡胶林里,四处弥漫着懒洋洋的慵惰,放牛人赶着牛群从林间的斜阳里走过,一派浪漫、诗意的田园风光,胶农们静静等待明天,等待收获,橡胶林白色乳汁继续流淌着传奇故事,也许就是西双版纳的中国橡胶之梦神奇所在……。(蒙自市红河供电局变电管理所 杨克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