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木档案
橡胶树又名三叶橡胶树、巴西橡胶树,原产于南美亚马孙河流域,属大戟科,落叶乔木,高可达30米,三叶橡胶树喜高温、高湿、肥沃的酸性砂壤土,根系浅,不耐风、不耐寒。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大洋洲、拉丁美洲的热带地区。我国橡胶种植主要分布在云南、广东、海南。
橡胶树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意为“流泪的树”。这里的“泪”,指的是植物受创伤之后所流出的乳胶类物质。工业上应用广泛的天然橡胶就是由橡胶树割胶时流出的胶乳经凝固及干燥而制得的。
“黑色黄金”,激活工业
我们如今的社会中,橡胶制品随处可见,例如交通中的轮胎,生活中的乳胶枕头、床垫、雨鞋、暖水袋、乳胶玩具、松紧带,学习中用到的橡皮擦,医疗卫生行业所用的外科医生手套、输血管等都是由橡胶加工而成。
然而,橡胶这种物质,走进人类生活的历史并不长。
其实,许多植物体内都有被称为乳液的白汁,其中有的或多或少含有橡胶。自然界中这种体内能产生类似乳胶的物质双子叶植物有成千上万种,而现实中,用来大规模生产天然橡胶的植物却只有三叶橡胶树一种。这是因为它体型巨大,体内分布着一种被称为“乳管”的组织。乳管与动物体内的乳腺有几分相似,专门负责制造和贮藏胶乳,因此,三叶橡胶树产胶量巨大,而且胶乳中橡胶的含量可以高达50%,在所有产生胶乳的植物中名列前茅。此外,三叶橡胶树的寿命很长,可以用于橡胶生产的阶段长达三四十年。这些优势使得三叶橡胶树几乎成了天然橡胶的唯一来源,人们通常所说的橡胶树指的就是三叶橡胶树。
这种高大的乔木,掌状复叶具三小叶,因此被称为三叶橡胶树,原本生活在巴西境内的热带雨林地区,也被称为巴西橡胶树。哥伦布在探索美洲大陆时发现,当地人在玩一种由植物汁液制作成的弹性小球,他们还把这种植物的汁液涂在身上、脚上,用于防水,于是将橡胶带回了欧洲。经过3个世纪的橡胶知识探索、沉淀与推广,直到19世纪初,天然橡胶才开始工业研究和应用。由于当时的人们还没有能力制造出塑料或者其他合成材料,集有弹性、可塑、轻巧和防水几大优点于一身的天然橡胶便成了最理想的防水材料,先后被加工成雨衣、雨鞋、橡皮擦、胶带等产品。美国发明家固特异开发出橡胶硫化技术后,天然橡胶克服了橡胶制品冷天变硬热天变软的顽疾,更是成为真正实用化的工业产品,橡胶充气轮胎成了自行车、汽车、轮船的标准配置,在工业革命兴起的时代里充当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进入20世纪后,汽车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橡胶轮胎的产量也不断攀升,随之而来的便是对天然橡胶的需求量大增,天然橡胶甚至被人们称为“黑色黄金”。
经济封锁,被“卡脖子”
在天然橡胶成为“黑色黄金”的同时,橡胶树的产地也开始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黑色金矿”。然而,橡胶树对于生长环境颇为挑剔,它原产于亚马孙河流域,喜爱高湿度的环境。生长区域必须降水既丰富又均匀,年降水量不能少于1200毫米,雨水天气要在100天以上。除了雨水,橡胶树还需要充足的光照,每年的阳光照射时间需要在2000小时以上。当气温低于10摄氏度时,橡胶树的生长会受到严重抑制。而一旦出现霜冻,橡胶树则会迅速死亡。它的树冠庞大但枝条并不坚韧,根系又浅,因此,对风灾的抵御能力也很差。世界上能满足橡胶树生长气候条件的土地主要集中在低纬度的热带或者亚热带地区。为了获得“黑色金矿”资源,即便历史上间谍、探险者纷纷登场,也无法改变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限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无法种植橡胶树,只得望“胶”兴叹。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战略物资和重要工业原料的天然橡胶被禁运。
当时,国外植胶权威已将橡胶树种植地区限于赤道以南10°到赤道以北15°之间的地带。而我国位于非传统植胶区,据调查,当时我国仅有的天然橡胶均为20世纪之初陆续引种,由于橡胶原本不适合在我国气候环境下生长,又屡经烧毁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的植胶面积为2800公顷,仅有约120万株橡胶树,其中开割树约64万株,年产橡胶仅有199吨,这与我国天然橡胶的需求量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缺口,可以说,我国的天然橡胶供给已经到了被“卡脖子”的地步,严重影响到相关工业的发展。
艰苦创业,曲折发展
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禁运,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100次会议作出“关于扩大培植橡胶树的决定”,决定指出:“橡胶为主要战略物资,美帝国主义对我进行经济封锁,为保证国防及工业建设的需要,必须争取橡胶自给。”同时,确定此项建设事业由副总理兼财经委员会主任陈云主持,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叶剑英直接指挥。叶剑英亲自带领林业、橡胶专家和苏联专家组到广东省的高州、雷州半岛和海南岛调查20余天,一幅发展华南地区天然橡胶生产的蓝图在他脑海中逐渐酝酿成熟。
叶剑英十分重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建议中央号召“橡胶专家和技术专家前来工作,到北纬二十二度来站队”,于是,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官兵、翻身农民、高等院校师生和东南亚归侨等组成的第一代农垦人,在粤西雷州半岛等地开始了大规模的垦荒植胶工作。历史上这里是“瘴疠之地”,解放初期这里荒山阻隔,交通不便,生活条件极其艰苦,还时有土匪或国民党军队残部出没。垦荒植胶队伍在这种环境下,头顶烈日,脚踏荆棘,披星戴月,风餐露宿;“与天斗,其乐无穷”,他们抗台风,驱虎狼,冒酷暑,斗严寒,用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硬是用自己的勤劳、勇敢和智慧挑战着橡胶树的生长地理极限。
这一过程中,有过低潮、震动和调整。几代垦胶人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付出的艰辛是难以想象的,最终,他们成功地将亘古蛮荒的粤西雷州半岛变成了千里沃土,万顷碧绿的橡胶园,创造了人间奇迹!从实践到理论论证橡胶树能够在中国土地上生长,批驳了洋专家“中国不能种胶”的断言。
著名农垦诗人洪三泰,曾挥笔写下了《橡胶树》赞歌,是赞扬橡胶树,更是赞扬无私奉献的垦胶人:
你在古代的流放地扎根,
一代一代,代代成林。
你向山峦要的是红土、赤石,
你给山峦披的是青衣、绿云。
寒暑带给你阵阵创痛,
风暴留下的是累累伤痕。
枝叶扫除茫茫烟雾,
躯干抗击万钧雷霆。
呵,南国坚强、无私的胶林,
你勇敢地生存,却为民献身。
胶乳是你的汗和血,
为了祖国,宁可流尽……
成就辉煌,挺直腰杆
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努力,我国橡胶工作者经过生产实践和科学试验,进行大量开创性的工作,创造出了一整套具有自身特色的橡胶栽培技术和初加工方法,成功地在北纬18°-24°、东经100°-120°地区大面积植胶。1982年10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牧渔业部农垦局举行了一次特别记者招待会,农垦局局长赵凡充满自豪地宣布:“被世界植胶界公认为在北半球只适宜在北纬17度线以南生长的三叶橡胶树,已经在我国大面积北移种植成功,最高种植纬度到达北纬24度,这是世界橡胶种植史上的奇迹。这项成果,将由国家授予科学发明一等奖。”
橡胶树在我国的大规模垦殖,为世界天然橡胶的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中国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创举。而橡胶树优良无性系的引种、选育与大面积推广应用,则是中国橡胶科研的另一力作。我国在特色橡胶树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丰产栽培技术体系、早期产量预测等关键技术领域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抗逆育种技术和新品种选育水平在国际领先。
目前,我国植胶面积1700万亩以上,年产量80万吨左右,分别位居世界第三、第四位,跻身世界产胶大国行列,海南、云南、广东省建立了三大生产基地,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为保障国民经济运行和国防战略安全,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边疆繁荣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我国已成为天然橡胶的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天然橡胶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和战略物资,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天然橡胶的每日报价牵动着无数生产者的心,目前,国内生产的天然橡胶已能保障部分供给,在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竞争中,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此时,我们更应该牢记垦荒植胶人的光荣与梦想,不断开拓,不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