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合成橡胶工业的发展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14-12-21

  合成橡胶工业的发展

  合成橡胶是一种具有高弹性及其他性能的高分子结构材料。它以石油、天然气、煤和农副产品为原料,通过有机合成方法制成单体,经聚合或缩聚制得类似天然橡胶的新型材料。

  合成橡胶可按其用途及性能分为通用型合成橡胶和特种合成橡胶两大类。经添加各种助剂和加工处理,可制得不同性能及用途的橡胶制品。如胶鞋、胶管、运输带、各种轮胎、密封材料,减震零件以及浸渍制品等等,广泛用于经济建设、国防军工、尖端科学以及人民生活。

  合成橡胶不只是固体弹性体,而且还有低分子液体橡胶、合成乳胶以及兼有橡胶和塑料性能的橡塑体等,有着广阔的应用新领域。

  解放以前我国没有合成橡胶生产。新中国建立以后,为了加强国防实力,解决经济建设的急需,国家决定加速开发橡胶资源。一方面在南方亚热带地区扩大种植天然橡胶;另一方面安排重点科研单位,研究开发合成橡胶。合成橡胶工业经历了艰苦创业、技术攻关的历程,现已进入到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形成了原料综合利用,助剂内部配套,设备立足国内,多种生产方法并存的比较完整的体系。到一九八三年合成橡胶产量达到16.67万吨,使我国橡胶的自给率(包括天然橡胶)达到了60%左右。同时,在实践中培养了一支技术素质较好的技术队伍,为合成橡胶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合成橡胶工业的起步

  一九五○年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首先开展了氯丁橡胶的科研工作,以后全国有关科研单位相继对丁钠橡胶、丁苯橡胶、聚硫橡胶和顺丁橡胶等品种进行了研究,从单体的催化合成,聚合配方、橡胶物化性能的测试分析、分子量分布与弹性体结构关系的探索,以及试验车间的设计、建设和操作运转等,进行了全面探索。一九五一年,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在试验室研究出氯丁橡胶,一九五三年建成20公斤/日中间试验车间。这套装置一面生产少量氯丁橡胶;同时利用生产氯丁橡胶的中间产品乙烯基乙炔合成军工急需的甲醇胶;还为即将建设的生产装置培训了人员。接着沈阳化工研究院开展了工业放大试验,验证了国外氯丁胶乳液聚合配方,探索了颗粒凝聚工艺。

  一九五五年,在苏联专家指导下化工部化工设计院进行了四川长寿化工厂年产2,000吨氯丁胶生产装置的设计。该厂一九五七年破土动工,用了一年多时间建成装置,但因工艺不完善,设备选型满足不了工艺要求,生产上缺乏必要的控制调节手段,试车不正常。科技人员、干部和工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日夜奋战,不畏艰辛,终于在一九五八年十一月四日,生产出第一块氯丁橡胶,揭开了我国生产合成橡胶的序幕。

  与此同时,我国也开发了丁苯橡胶。丁苯橡胶是由丁二烯和苯乙烯单体进行乳液共聚制成的,综合性能优越,可与天然橡胶并用制作各种规格的轮胎、胶管、运输带及模型制品等。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兰州化学工业公司合成橡胶厂建设的13,500吨/年丁苯橡胶装置,及1,500吨/年丁腈橡胶装置,是国家的重点项目,由苏联提供设计和设备。一九五八年开始建设,用了两年时间,建起了厂房,设备也安装就绪,但就在紧张进行生产准备工作的关键时刻,一九六○年苏联政府撤销合同,撤走专家,给即将试车的合成橡胶厂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当时兰化公司合成橡胶厂的职工决心自力更生,为国争光。他们吹扫了上万米的管线,逐台检查了设备,分析了近百种原料,又编写了全部开车资料,进行了现场练兵,妥善地进行了生产准备工作。一九六○年五月二十日,一次投料试车成功,生产出了我国第一批丁苯橡胶,各项指标达到了设计要求。兰化公司合成橡胶厂的试车成功,反映了合成橡胶战线广大职工,不怕困难,勇挑重担的英雄气概。国防军工用的一些特种橡胶过去由苏联提供,苏联不供货后,国家作出了限期生产丁腈橡胶的决定。化学工业部集中优势兵力,大打丁腈橡胶基本建设的歼灭战,在兰化公司合成橡胶厂建成了丁腈橡胶生产装置,一九六二年生产出了丁腈—18、丁腈—26、丁腈—40三个牌号,适应了航空工业的需要。这一时期,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合成橡胶研究室和兰化公司研究院,研究成功以金属锂为催化剂、气固相聚合的丁锂橡胶,建立了中试车间,进行了小批量生产以供军工需要。工程师石之达、吴嘉祥、杨穆生、张万欣、武冠英等在丁苯、丁腈及丁锂橡胶的试车投产中做出了重要贡献。锦西化工研究院生产了聚硫橡胶,这是一种具有优异的耐油、耐溶剂、耐大气老化和气密性好的弹性材料,产品分固态,液态及乳胶等品种,用于航空工业、汽车制造工业、铁路电讯系统以及建筑行业。同时,一些科研单位和工厂还进行了硅橡胶和氟橡胶的开发。

  合成橡胶工业刚建立时,国家就重视了智力开发和人才培养。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兰化公司选派了科技人员,到苏联进行培训、实习。一九五三年以来,大连工学院、北京化工学院和成都工学院,相继开办了合成橡胶专业,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人才。

  第二节 技术攻关会战

  五十年代建立起来的兰化公司合成橡胶厂丁苯橡胶装置,以粮食酒精为原料,每年耗用粮食2.43亿斤。在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我国农业生产还很落后,又遇灾荒,丁苯橡胶“与民争粮”的矛盾格外尖锐,因此被迫停产。从一九六○年至一九六二年期间总共生产丁苯橡胶4,391吨,仅为设计能力的10.8%。氯丁橡胶因为电石消耗定额高,与民争电、争煤的矛盾也很突出,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二年,共生产氯丁橡胶784吨,仅为设计能力的8%。面对产量低、技术经济指标差、亏损严重的现实,合成橡胶战线的广大职工,决心摆脱合成橡胶工业发展的困境,先后组织了氯丁橡胶、丁苯橡胶和顺丁橡胶技术攻关会战,扭转了生产的被动局面,写下了合成橡胶工业创业史的新篇章。

  一、氯丁橡胶技术攻关会战

  氯丁橡胶技术攻关会战是从生产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进行了充分准备后开始的。当时已投产五年的氯丁橡胶,产品质量平均合格率仅71%,其中一级品率仅25%;平均电石消耗7.93吨/吨,为设计定额的2.3倍;平均成本为15,726元/吨,超出当时国家调拨价格的两倍以上。针对上述情况,化工部有关领导和技术人员重点抓了三个方面的调查研究。一是一九六三年初,组织了由长寿化工厂、西南化工设计研究院、青岛化工厂以及山西省化工厂等单位70余人的三结合技术查定队伍,对氯丁橡胶生产全流程进行系统查定,编写出了《氯丁橡胶生产技术查定汇报》共5期,约20万字,几万个数据。本着查流失,堵漏洞,上措施,降消耗以及边查边改的要求,根据查定中的数据,有针对性地上了技术措施。结果一九六四年电石消耗定额下降到了3.56吨/吨,比前五年平均数下降52%,效果显著。二是一九六三年底,组织了有关设计及生产单位的同志,用几个月的时间,整理了氯丁橡胶的生产技术资料,并与国外进行了对比,找出了差距。三是一九六四年组织长寿化工厂、合成橡胶科技情报站、中国科学院西南有机化学研究所以及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等单位,系统地查阅了8个国家近二十年来的技术资料,了解了国外氯丁橡胶生产技术水平和发展趋势。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一九六五年初化学工业部召开“氯丁橡胶技术攻关座谈会”,确定了攻关会战课题,并将其列为部重点科研项目下达。攻关的重点是改造工艺流程,提高技术水平,扩大生产能力,开发新品种,改造老产品。

  参加会战的化学工业部第八设计院、西南化工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西南有机化学研究所、成都工学院、泸州化工专科学校、山西省化工厂、青岛化工厂、天津橡胶制品研究所、兰化公司合成橡胶厂以及合成橡胶科技情报中心站等11个单位共280多人,汇集长寿化工厂,进行攻关。中小型试验以专业队伍为主,有生产车间参加;生产试验以生产车间为主,有专业队伍参加。在该厂党委统一部署下,通过一年多的攻关会战,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生产上应用的会战成果有10项,完成中试并具备生产试验条件的有4项,中间试验取得较好成效的有4项。其中一些重大革新成果,对生产流程进行了有效的改造。如乙烯基乙炔精制流程、原有解吸塔、脱乙炔塔、蒸馏塔以及精馏塔四组塔系,改造成一台解吸—精馏塔,并由填料塔改成筛板塔,取消了三个塔系的主体设备及辅助设施,简化了工艺,方便了操作,节约了能源。同时,将乙烯基乙炔工段常压吸收,改为加压吸收。从方案制订、小试、中试、工艺设计、设备制造、现场安装、工艺规程修订到生产试验,总共只用了135天。投产后,生产能力提高了2.3倍,现已历时20年,一直安全运转。会战中,筛选了氯丁二烯高效阻聚剂代替原来用的木焦油,改造了精镏塔系,使开塔周期由原来的7天延长到3个月。还重点进行了工艺流程的填平补齐和小改小革。通过会战,完善了工艺流程,改善了技术经济指标,突破了设计能力,使产品过了技术经济关。一九六五年生产氯丁橡胶2,323吨,为一九六四年的2.5倍。一级品率提高到89.37%,电石消耗3.239吨/吨,成本为3,819元/吨,产值利润率达20%以上,由此扭亏为盈,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还改善了工人的操作条件,减少了环境污染。会战的成果迅速推广应用到正在建设的山西省化工厂及青岛化工厂两套2,500吨/年的氯丁橡胶装置。这两个厂一九六五年试产,一九六六年分别生产2,411吨和2,538吨氯丁橡胶,接近或突破了设计能力。

  参加会战的王清泉等首先开发成功了非硫调节氯丁胶。这个品种,国内有5个单位断断续续地搞了七、八年,一直未完成试验室试验。会战开始以后,各单位交流了情况,共同制订了科研方案,仅用了54天就完成了试验,并在工业装置上批量生产。产品经用户试用质量接近国外同类产品,会战的同志们将其取名为54—1型氯丁橡胶。紧接着试制成氯丁二烯与苯乙烯共聚的耐寒氯丁胶、粘接用氯丁胶、通用型氯丁乳胶、浓缩氯丁乳胶等新产品,适应了市场发展的需要。

  一九六六年一月,国家经委、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高等教育部和化学工业部在北京科学会堂,联合召开了化工生产重要科技成果座谈会,氯丁橡胶技术改造被评选为16项具有先进水平的重大成果之一。

  二、丁苯橡胶技术攻关会战

  一九六三年,随着工农业形势的好转,以粮食为原料的丁苯橡胶,逐步恢复正常生产。当时兰化公司合成橡胶厂的领导干部认识到要发展丁苯橡胶,必须摆脱四十年代的落后技术,改进品种,提高质量;改变原料路线,提高原料自给率。一九六四年,化学工业部组织了丁苯橡胶的技术攻关会战。以兰化公司为主汇集了全国二十多个单位联合攻关。会战分为三个战役进行。

  第一战役,生产松香丁苯软胶代替丁苯硬胶。采用了新配方,以松香钾皂代替拉开粉为乳化剂,并选用了新型氧化还原体系。新配方引发活性大,聚合反应速度比原来提高约30%;铁含量少,提高了橡胶的抗老化性能;用松香钾皂代替拉开粉,改善了橡胶的加工性能;增加了产量,减少了污染;用新配方生产出来的橡胶具有一定的可塑性,称为丁苯软胶,取消了加工丁苯硬胶的热氧增塑工序。聚合配方的变化,带来了工艺过程的革新。聚合釜传热方式自动控制系统,脱气回收单体等一系列工艺过程都有了改进。通过技术攻关和填平补齐,使丁苯橡胶生产能力翻了一番多,改进了品种,提高了质量。

  第二战役,对丁苯橡胶后处理进行了彻底改造。原有的后处理系统,采用颗粒凝聚、长网水洗厢式干燥,片状包装,因此影响质量。一九六六年从意大利引进了胶液分级釜式凝聚、挤压脱水、膨胀干燥、自动称量、压块包装的后处理生产线。这套装置的年生产能力为15,000吨,适用于生产多种牌号的产品。通过消化吸收和创新,自己制造设备,改造了第二条和第三条后处理生产线,使成品胶从片状包装、散粒包装,全部改为压块包装,提高了质量,方便了用户。

  第三战役,提高原料自给率。一九六五年兰化公司合成橡胶厂改造了乙烯生产装置,年生产能力从5,000吨提高到22,000吨。第二年,合成酒精车间进行化工试车以后攻克了高温稀硫酸腐蚀的问题,一九七二年形成了生产能力,年产合成酒精两万多吨,代替了部分粮食酒精。一九七○年,砂子炉裂解装置开工生产,加上管式炉裂解的能力提高,一九七一年建成了以碳四为原料的抽提丁二烯装置,结束了单纯依靠酒精法生产丁二烯的历史,开创了石油化工综合利用的路子。随后,又建成了异丁烯分离装置,丁烯氧化脱氢装置,进一步提高了原料自给率。一九七一年,兰化公司合成橡胶厂丁苯胶产品产量为19,000吨,原料自给率为9%;一九八三年产量达到33,500吨,原料自给率提高到65%。

  三、顺丁橡胶技术攻关会战

  顺丁橡胶具有优异的弹性、耐磨性和耐寒性,是一种用途广泛的通用胶。六十年代才工业化生产,发展速度很快,八十年代,在世界合成胶的产量中,仅次于丁苯胶,居第二位。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化工研究院,先后于一九五九年和一九六○年,开始了顺丁橡胶的聚合研究工作。一九六五年,中国科学院对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顺丁胶小试成果,进行了技术鉴定。为了加速合成橡胶新品种的工业化速度,一九六六年二月,国家科委在兰州召开了有中国科学院、化学工业部、石油工业部、第一机械工业部以及高等教育部等单位参加的会议,组织顺丁、异戊、丁基以及乙丙等四个合成橡胶品种的攻关会战。通过各单位的共同努力,异戊、丁基与乙丙胶都有进展,以顺丁橡胶成效最显著。

  兰州会议后,将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太原燃料化学研究所、化学工业部第一设计院、北京化工研究院、兰州化工公司研究院以及石油工业部北京石油设计院、锦州石油六厂等单位共同进行技术开发的成果,在锦州石油六厂1,000吨中试装置进行全流程试验,生产出了合格产品,并经受了长周期运转考验。张国栋等人以炼油厂催化裂化尾气为原料,从丁二烯生成、分离、精制、聚合到后处理中试全流程技术的开发成功,为万吨级工业装置提供了数据。

  一九七○年,北京石油化工总厂(现名燕山石油化工公司)胜利化工厂,兴建我国第一套年产15,000吨顺丁橡胶装置,第二年四月、生产出了第一批合格的顺丁橡胶。但是,丁烯氧化脱氢的塔、器、管线经常被自聚物堵塞,运转周期少则几天,最多十几天;聚合釜、管线挂胶严重,运转周期7—10天;污水量大,很多有害气体排空,污染严重;产品质量不稳定。投产两年来,频繁的开停车,无数次的拆卸、清理设备,操作人员非常疲劳,生产消耗高,产品质量低,企业亏损,完不成国家计划。一九七一年和一九七二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朱德、李先念到北京石油化工总厂视察工作时曾先后视察了该厂,给全厂职工很大的鼓舞和鞭策。大家决心奋发图强,用自己的力量,攻克技术难关。

  一九七三年四月,燃料化学工业部在北京石油化工总厂胜利化工厂再次组织了顺丁胶技术攻关会战,会战的主攻方向是解决万吨顺丁胶装置投产后存在的堵塞、挂胶、污水处理、提高产品质量等技术课题。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唐学明和刘国智,多年从事顺丁橡胶的科研工作,在两次会战中,兢兢业业,做了大量工作。通过三年苦战,取得了6项成果。一是解决了丁烯氧化脱氢系统堵塞的问题,摸索出了减少含氧化合物自聚的条件。同时采取了相应的改造措施,使单体生产装置运转周期,由会战前的几天延长到五个月,单体反应器的处理量比原设计提高了30%。二是实施了提高溶剂抽余油质量的措施。采取了控制新鲜溶剂油的碘值,加强对回收溶剂油的精制手段,保证了聚合的需要。同时研究了丁二烯单体及原材料杂质对聚合的影响,制订了控制关键杂质的指标,在生产中严格把关。三是解决了聚合釜挂胶的问题。在聚合配方上,采取了调整催化剂配比,改变加料方式,提高了催化剂的活性,大幅度降低了催化剂的用量,解决了以油为溶剂聚合挂胶问题,运转周期由会战前的几天延长至三个月,最长达240天,实现了聚合长周期运转。四是对进釜的丁二烯和溶剂油混合液,采取调节温度的办法,以控制聚合釜的温度,稳定操作,提高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五是严格三废治理,减少了污水排放,氧化氮的“黄龙”已被消灭,废渣减少,环境污染大有改善。六是产品合格率由攻关前的18.8%提高到99.56%,质量接近国外同类产品水平;主要原材料和动力消耗低于或接近设计指标。一九七六年的实际产量达到15,159吨,突破了设计能力,比会战前的一九七二年增加4倍多。会战胜利以后,采用会战成果自行设计、自行制造设备,在锦州石油六厂、上海合成橡胶厂、齐鲁石油化工公司橡胶厂以及岳阳化工总厂(后改名岳阳石油化工总厂)橡胶厂相继建立的4套顺丁橡胶装置,都获得一次开车成功,正常投入生产。形成了近十万吨顺丁橡胶的生产能力。现在,顺丁橡胶的产量占全国合成橡胶总产量的50%以上。到一九八三年,全国累计盈利十多亿元。在攻关的基础上,各厂不停顿地进行技术改进,提高产品质量。燕山石化公司胜利化工厂生产的燕山牌顺丁橡胶,蝉联两届国家产品质量金质奖,一九八○年获得国家工商管理总局颁发的著名商标证书,现在全国有300多个橡胶加工厂使用燕山牌顺丁胶,普遍反映产品质量稳定,可以和国际上的同类产品媲美。燕山牌顺丁胶已行销日本、香港、菲律宾、泰国、比利时、联邦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以及美国等16个国家和地区,享有较高的声誉。岳阳石油化工总厂合成橡胶厂生产的巴陵牌顺丁橡胶,也获得国家产品质量金质奖。顺丁橡胶的崛起,大大加快了我国合成橡胶工业发展的进程。

  在发展通用橡胶的同时,还开发了一批特种合成橡胶。沈阳化工研究院、吉林化学工业公司研究院和晨光化工研究院等单位,研究成功耐臭氧老化、耐辐射、耐高低温,并具有优异电绝缘性能的多种硅橡胶;并组织生产了甲基硅橡胶,甲基乙烯基硅橡胶以及室温硫化的硅橡胶等多种系列产品,应用于密封垫圈,透明绝缘灌封材料以及功能性高分子材料。上海合成橡胶研究所和晨光化工研究院等单位,研究成功并生产了具有耐高温、耐油、耐强腐蚀介质等优异性能的含氟橡胶。太原化工研究所、江苏省化工研究所和南京橡胶厂等单位,研制成功了聚氨酯橡胶,这是当前耐磨性能最好的一种合成材料,还具有高弹性等特点,用作特种垫圈、油田开发用橡胶零件以及纺织、造纸、建材等行业。还研制开发了氯磺化聚乙烯、聚丙烯酸酯以及氯醇胶等新品种。这批特种合成橡胶,为供应国防军工、尖端科学技术、经济建设和日用品的需要作出了贡献。

  从合成橡胶发展历程看,一个产品从科研开发到建立第一套生产装置进行试生产,是多专业技术协调配合的结果,装置运转中出现了问题要及时组织科研、设计、生产单位,实行“三结合”,到现场追根求源,进行攻关,一抓到底,直到解决问题为止,这是合成橡胶几次攻关取得的经验。攻关会战是有阶段性的,而技术发展是无止境的,因此一个阶段攻关的结束就是新的技术发展的起点,又孕育着另一个战役的攻关。攻关会战要由领导部门把全国各地的科研、设计、生产、使用单位的力量组织起来,明确主攻方向,协同作战,使会战有条不紊地进行,才能较快地和较好地取得成果。

  第三节 巩固成绩,开拓前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合成橡胶工业加强了行业管理,重视技术进步,不断开发新品种,开拓国内外市场,又取得了新的成绩。

  在提高产品质量方面,推行了全面质量管理。各厂进行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教育,深入开展了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对主要品种都制定了赶超国外同类产品的质量指标,对照国际先进水平找差距。例如顺丁橡胶就瞄准了日本同类产品,从橡胶的结构和性能上进行了改进。兰化的丁苯橡胶也是与外国同类产品相比,找出了差距,严格控制了原材料的质量指标,改变了不合理的工艺及操作,产品质量获得国家银质奖。一九八三年全国合成橡胶产品平均合格率达到99.94%,优级品率达到80.67%。

  在技术进步方面,一九七六年燕山石油化工公司胜利化工厂从日本引进了以裂解碳四为原料的4.5万吨抽提丁二烯装置,已建成投产。一九七八年齐鲁石油化工公司从日本引进8万吨丁苯橡胶装置,到一九八三年正在建设中。一九八二年吉林化学工业公司有机合成厂从日本引进8万吨丁苯胶装置,获得一次投料成功,产品合格率及一级品率均达到99.7%以上,主要经济指标达到设计要求,生胶加工性能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开车的高水平得到国内外一致好评。对引进装置的消化吸收,为技术改造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改造丁二烯换热流程、降低能耗,改造丁苯橡胶工艺,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了解决丁二烯原料的不足,合理利用资源,齐鲁石油化工公司、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和岳阳石油化工总厂等单位,先后采用甲基叔丁基醚的工艺路线来分离丁烯—1及异丁烯,已获得符合丁烯氧化脱氢指标要求的丁烯—1镏分。并在齐鲁石油化工公司建立了年产5,000吨的甲基叔丁基醚装置。为了提高现有的丁烯氧化脱氢催化剂的效能,燕山石油化工公司胜利化工厂开发了适用于固定床的B02无铬铁系催化剂,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与锦州石油六厂开发了适用于流化床的H198铁系催化剂。这两种催化体系,比磷钼铋催化剂的收率及选择性都提高5—10个单位,含氧化合物均为原用催化剂的十分之一到十五分之一。同时,还发动职工进行了技术革新。燕山石油化工公司胜利化工厂提出了油溶剂镍系顺丁橡胶聚合过程中溶剂水值的最佳控制范围,在溶剂油中加水控制水值的理论和指标。这一成果在各厂推广应用后,大大降低了催化剂的用量,提高了催化剂的活性,稳定了聚合反应,提高了产品质量。这项科技成果被评为北京市科技发明三等奖。

  根据国内外用户的需要,各厂不断开发新产品,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产品系列。氯丁橡胶已能生产10多种干胶和10多种乳胶,干胶中有硫调节氯丁胶、非硫调节氯丁胶和混合调节氯丁胶,又有粘接专用胶、氯化氯丁胶等。乳胶已批量生产的有通用型乳胶、浓缩乳胶、耐寒乳胶、耐油乳胶和阳离子乳胶等。丁苯胶方面开发了丁苯1502非污染型橡胶、丁苯1503绝缘橡胶、丁苯1712充油橡胶等,还建立了乳胶的生产装置,能生产多种合成胶乳。兰州化工公司橡胶厂开发了液体丁腈、羧基丁腈乳胶、丁腈软胶。北京化工研究院和兰化公司合成橡胶厂开发了三元共聚乙丙胶以及低分子乙丙胶。锦州石油六厂和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联合开发了稀土充油顺丁胶,获得国家优秀新产品奖。岳阳石油化工总厂橡胶厂试产了由燕山石油化工公司研究院开发的丁苯热塑性弹性体(SBS)。聚氨酯橡胶国内开发了混炼型、浇注型及热塑型。这些新产品的竞相开发,扩大了国内外市场。

  各厂在开发新品种的同时,加强了产品的应用开发研究和技术服务工作。各厂大都走访用户,了解产品使用情况,根据用户要求,改进产品质量。一九八三年,氯丁橡胶滞销,氯丁橡胶厂面临着亏损停产的威胁。各厂纷纷加强了技术服务工作,协同电缆加工厂,开拓使用氯丁橡胶的电缆新产品,既提高了电缆的质量,又打开了氯丁橡胶销路。同时根据市场需要,开发了粘结用氯丁橡胶,并做好应用服务工作,占领了国内市场,减少了这种胶的大量进口。氯丁橡胶由滞销变为畅销,产品供不应求。

  我国合成橡胶工业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还没有摆脱每年大量进口橡胶的局面。因此,加快合成橡胶和天然橡胶的发展,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首先,要加强原料的综合利用,石油气的液态烃资源应优先用于合成胶发展需要,使建成的装置满负荷生产;同时,抓引进装置的建成投产,以发挥生产能力。第二,要继续改变产品结构,通用合成橡胶的丁苯、顺丁、氯丁、丁腈、异戊、丁基和乙丙7大品种,我国生产的只有前4种。要加速建成大型丁基橡胶和乙丙橡胶装置,适当发展异戊橡胶。第三,对老企业还要不断进行技术改造,特别是对三个氯丁橡胶厂后处理装置的改造。第四,要继续加强对新产品的开发,在发展合成橡胶大品种多牌号生产的同时,要重视应用领域宽广的不同品种及型号的合成乳胶、低分子液体胶、粉末胶、热塑胶以及用于塑料改性的胶种的开发,并且加强应用研究工作。结合精细化学品的发展,开发延伸产品,使我国合成橡胶工业技术先进,产品齐全,产量和质量都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