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沧桑的海南第一橡胶园

来源:海口晚报网 作者: 发表时间:2014-12-21


  我曾于1999年10月,受海南电视台的邀请,以电视观众十位佳宾的身份从天津来到海南。为了编写充实《海南三百景游》一书的内容,半月后,我在《海南日报》发表“寻找中国第一橡胶园”的呼吁而引起记者一时的躁动。由于在海口居住着一位国家橡胶界权威——80岁高龄的黄宗道院士。转年我又来到海口,拿着“海南第一橡胶园”的手稿,慕名来到黄老的家中登门拜访求教。畅谈结果,茅塞顿开,获益匪浅。以下关于《历经百年沧桑的海南第一橡胶园》也作为定稿而录入《海南三百景游》。  

  ……来到海南第一橡胶园——“琼安胶园”旧址,现琼海东太农场坡塘作业区18队。

  早在1493年西班牙航海家哥伦布航海到南美东部海地岛上,发现当地印地安人用一种黑色“会弹跳的球”作游戏,就买来当作宝贝陈列在西班牙国家博物馆。240年后,这个会弹跳的球才被法国科学家康达明证实为用三叶橡胶树的乳白色胶液制成的。

  三叶橡胶树,生长的习性喜欢高温度(27°C)、高湿度(>80%)、雨水大(年降雨量1500~2500毫米)、静风(风速<1米/秒)和活土(土层厚度>1米,微酸性)的环境,一般种7~8年就可以开始割胶了,盛产期可达30年。由于橡胶乳汁易凝固,割胶收胶常在太阳升起前的凌晨进行,回收的乳白胶汁再加工成干胶,才能制作各种橡胶品。

  穿过历史的闪光犁铧,中国橡胶行业的发展历经了百年历史。1902年,由侨居南美秘鲁的华侨曾汪源和曾金城父子从马来西亚引种第一批胶苗,在海南儋州洛基镇五岭村一带培育试验栽植成功,开创了中国栽培橡胶的纪元。我国第一个橡胶园在云南德宏潞西一带,由刀印生土司于1904年创建,当年胶园引种8000株;其次是1905年在台湾嘉义引种的胶园。1906年,原籍琼海南盈村的华侨何麟书在乐会崇文乡合湾一带创办了占地250亩的“琼安胶园”,从马来西亚引种苗培育种植成活4000株,成为海南第一橡胶园。1907年,华侨区幕颐又办起了“那大橡胶园”。这批早期胶园为中国橡胶业成长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诞生伊始,工业的四大原料钢铁、煤炭、石油、橡胶成为西方“禁运”的战略物资。1951年8月,为了粉碎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扼杀阴谋和打破橡胶封锁,中央人民政府发出号召:“一定要建立我们自己的橡胶基地”,派叶剑英来广东主持这项工作。1952年在海口得胜沙路成立“垦殖局”,7月又将解放海南岛的152师和26、27、28团8000名官兵改编成“林业工程第一师”作为序幕,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百万农垦大军开发橡胶基地的热潮。林一师官兵成为新中国橡胶业第一批拓荒人,他们以“生是橡胶树,死是落叶沃土”的精神,扎营在漫无边际的荒地野坡,衣食住行空手起家,艰辛垦荒护种育苗。清晨橡胶种子落地后,晚上就运到广州亚热带林业研究所乃至湛江、广西等地进行栽种育苗,然后运回海南种植。当时一粒种子一两黄金,战士们视胶种比生命还宝贵,为了防止霜冻,战士身上捆绑稻草过夜,却腾出棉被褥保护树苗成长,并传诵着陈清照为一筐胶种牺牲的故事。胶园每每游动着盏盏胶灯,映衬林一师官兵起早贪黑,艰辛奋斗的精神。百万农垦战士用五年时间,在沉睡的大地上已成功地开垦种植出总面积67万亩的35个橡胶农场,创出了垦荒植胶的惊世业绩。1960年2月9日,周恩来总理去儋州西联农场橡胶园视察,挥毫题词:“西联宝岛,南国珍珠。”肯定了农垦人艰苦奋斗,垦荒植胶,打破了北纬18°以上不能种植橡胶的神话。他们的功绩维系着农垦人的憧憬与追求,情感与思念,已成为海南历史不可磨灭的闪光点。大作家杨朔曾赋赞美诗:“南海珊瑚千万支,枝枝波底斗奇姿。自从琼岭生银橡,宝岛声华更一时。”解放前,海南年橡胶产量只能生产600个汽车轮胎。现在,海南用橡胶花药培育出试管橡胶植株技术已居国际领先水平,海南干胶总产量达321.15万吨,年产干胶28.8万吨,种植面积37.1万公顷,占全国种植面积的62.4 %,为我国橡胶种植面积和干胶总产量跃居世界第四位作出了贡献。

  历经百年沧桑,中国橡胶的“鼻祖母树”,是我国橡胶艰苦创业的历史见证,这批功臣树是具有不可替代价值的“活文物”。除云南仅存的1棵“橡胶王”已给予保护外,百年前落生海南的4000株珍贵琼安胶树,如今仅存20余株。它们身上残留着畸形树疙瘩和累累割胶刀痕,虽能佐证历史的久远,却未能受到应有的关怀。它们无言地伫立在溪边山坡上,仍处在被外力剥夺的“等死”状态。围经3米、高20米的“海南橡胶王”已于1996年被台风刮倒死亡,不仅令人心痛,更应引起人们的醒悟。新世纪初年,生活在海口的国家橡胶界权威,80岁高龄的黄宗道院士怜爱地向社会呼吁:“不要忘本,要圈起来立座碑,延长寿命,保护活文物!”(海之南社区/青龙剑)

  来源:海口晚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