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个国家,就要了解每个城市,每个城市也不单单只有美景美食,特色特产也是风土人情中的一部分,也是深层次了解一个城市的重要渠道。西双版纳盛产天然橡胶,在世界的天然橡胶生产区域也独占一席之地。可随着橡胶的开发,人民变富,经济增长,但是随之的负面影响也接踵而来。我们先看看橡胶的由来,橡胶行业的兴盛,它的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它的“前世今生”吧!
1493年,伟大的西班牙探险家哥伦布率队初次踏上南美大陆。在这里,西班牙人看到印第安人小孩和青年在玩一种游戏,唱着歌互相抛掷一种小球,这种小球落地后能反弹得很高,如捏在手里则会感到有粘性,并有一股烟熏味。西班牙人还看到,印第安人把一些白色浓稠的液体涂在衣服上,雨天穿这种衣服不透雨;还把这种白色浓稠的液体涂抹在脚上,雨天水也不会弄湿脚。由此,西班牙人初步了解到了橡胶的弹性和防水性,但并没有真正了解到橡胶的来源。
1736年,法国科学家康达敏从秘鲁带回有关橡胶树的详细资料,出版了《南美洲内地旅行记略》,书中详述了橡胶树的产地、采集乳胶的方法和橡胶的利用情况,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1852年,美国化学家古特义在做试验时,无意之中把盛橡胶和硫磺的罐子丢在炉火上,橡胶和硫磺受热后流淌在一起,形成了块状胶皮,从而发明了橡胶硫化法。古特义的这一偶然行为,是橡胶制造业的一项重大发明,扫除了橡胶应用上的一大障碍,使橡胶从此成为了一种正式的工业原料,从而也使与橡胶相关的许多行业蓬勃发展成为了可能。
1876年,英国人魏克汉九死一生,从亚马逊河热带丛林中采集7万粒橡胶种子,送到英国伦敦皇家邱植物园培育,然后将橡胶苗运往新加坡、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印度西亚等地种植并获得成功。
1888年,英国人邓禄变发明汽胎,1895年开始生产汽车,汽车工业的兴起,更激起了对橡胶的巨大需求,胶价随之猛涨。
1897年,新加坡植物园主任黄德勒发明橡胶树连续割胶法,使橡胶产量大幅度提高。由此,野生的橡胶树变成了一种大面积栽培的重要的经济作物。
1904年,中国云南德宏自治州土司刀印生(又名刀安仁)从新加坡购买8000株橡胶苗,带回国种植于北纬24度的云南省盈江县新城凤凰山,现仅存一株。
1940年-1950年,爱国华侨钱仿周、李宗周、木德林、姚福美、林冬兰、郑开庭6人在泰国建立“暹华公司”,并历经千辛万苦、百般辗转,从泰国运回国2万多株橡胶苗,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罕镇建立“暹华橡胶园”。他们克服兵匪横行、瘟疫肆虐、交通阻塞、经费短缺等种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苦心经营。后来,出于多种原因,仅剩李宗周1人在国内坚守“暹华橡胶园”,其他人均相继出国。1952年,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曾率领科研人员考察“暹华橡胶园”,并要求当地政府关照该园。1953年,政府派来橡胶科技人员考察“暹华橡胶园”,当时仅存91株橡胶树,并建立了“景洪特林试验分场”,李宗周成为农场工人。后来,李宗周任西双版纳州政协委员,并于1980年退休。1990年左右,“暹华橡胶园”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版纳胶源”,仅剩71株橡胶树。
1958年4月,海南省建成中国第一个橡胶基地,共建有近40万公顷橡胶园,年产干胶25万多吨。至1997年,海南省累计生产干胶300多万吨,为国家替代进口节约外汇40多亿美元!
1951年9月,国务院决定在云南建立我国第二个橡胶基地,对云南省西双版纳等地开始了橡胶宜林地的勘察工作。
1955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13军37师、39师和军直单位的1697名官兵转业,并携带部分轻武器,在勐海县建立了西双版纳最早的国营橡胶农场--黎明农场。
1987年,西双版纳州的民营橡胶有了较大的发展,总面积达40.4万亩。
1994年,西双版纳州垦区橡胶单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当年共76万亩橡胶林开割,总产干胶76624.5吨,平均亩产突破110公斤大关,达到113.16公斤,与世界干胶亩产量最高国——赤道非洲的科特迪瓦并驾齐驱。
进入新世纪以来,整个世界的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人类与橡胶的关系更是日益密切,甚至“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橡胶,这大自然的绿色精灵;橡胶,这人类的绿色神话。整个人类将以无比崇敬的心情记住它白色乳汁里流淌的传奇故事;以无比感激的心情记住它对人类的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