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导致大清亡国的股灾:1910年上海橡胶股票风潮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18-11-12

提到大清国灭亡的原因,人人都知道是辛亥革命。而辛亥革命的导火索,是武昌起义。

但很少有人知道,导致武昌起义的爆发,竟是一场发生在上海的股灾。

1900年,当清朝正忙着闹义和团的时候,美国的汽车产业已经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8年后,福特汽车靠着先进的生产能力,将汽车的价格下降为300美元(那时一名普通工作的工资约为300元/年)。

在人人都能买得起小汽车的大背景下,制造汽车轮胎所需要的橡胶,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硬通货”。趋利的全球资本,也纷纷进入到橡胶市场。

当时,连汇丰银行这种大公司的高管,也纷纷辞去高薪工作,下海开起了橡胶公司。

后来发展到,一些手中掌握橡胶资源的公司如辛迪加公司,直接通过转卖手中的“橡胶园”,来帮助一些上海的新公司上市。于是,很多只有“橡胶概念”的皮包公司,纷纷上市圈钱。

据统计,仅1910年6月一个月,就有30多家橡胶公司挂牌交易,卷走的资金量高达1350万两。

其中,一家叫兰格志的橡胶公司“脱颖而出”。它的创办人是一个叫麦边的英国人,是一个策划高手。为了让这家公司大赚特赚,他开始在上海的报纸上刊登大篇幅的广告和报道,拼力吹嘘橡胶产业的光明前景。

随后,他和外资银行、推广机构联手坐庄,使用各种手段为自己打造“背书”。致使兰格志的股票一路飙红,短短时间就将股票从100两/股的发行价,抬升至1675两/股。

随着橡胶类股票的持续疯长,购买股票的人们也越发疯狂,一票难求。

 

 

甚至,连位高权重的租界法院法官关桐之,都要托人才能买到一些橡胶公司的原始股。

后来,在回忆这段经历时,他说道“买进时30两银子一股,买进后股票天天涨,最高涨到每股90多两。许多外国人知道我有股票,拿着支票簿,盯到门口,只要我肯卖,马上签字。”

与此同时,一种所谓的融资、贷款机构也应运而生,也就是说,只要你手上有5000两白银的话,他们就会借给你5000两白银,这样,你就可以拿着1万两白银去炒橡胶股票了。

当时,一些钱庄、票号也纷纷加入这场“橡胶盛宴”,降低门槛为股市中的各类投机者提供信贷。这些清朝钱庄、票号,通过它们遍布全国的经营网络,将吸收过来的钱,间接性的投入到股市之中来,最终形成了一场“全民炒股”运动。

 

 

然而,根据市场规律我们知道:狂热,往往就是危机的前奏。

作为最大橡胶消费国的美国,突然实施了银根紧缩政策,让橡胶价格一下子来了个大跳水。

于是,大量被橡胶股票套牢的钱庄纷纷倒闭,其中被套的最深的三家钱庄:正元、谦余、兆康,都隶属于同一个老板——陈逸卿。

而陈逸卿背后的主要靠山,则是川汉铁路公司的CFO施典章。这位掌握着川汉铁路财政大权的施典章将350万两公款,都交给了陈逸卿。

然而,随着股市的崩盘,这相当于川汉铁路的半数资金损失殆尽。而这部分资金,又几乎都是通过对思创当地农民的强行摊派而来的“租股”,是他们的血汗钱。

于此同时,一家叫源丰润的钱庄被爆出了亏欠公私款2000万两。而倒闭原因之一,也是由于源丰润老板被股灾套牢,损失惨重,导致资金断链。

源丰润的倒闭,导致上海几十家工厂停工,30多万工人失业。

根据当时清政府的预算,当年的财务赤字本来就有4000多万两,再加上股灾引起的经济危机,致使财政收入更加达不到预期。

于是,当时有人给清政府出了个“主意”,把川汉铁路、粤汉铁路收归成国有,来做抵押去换国外财团600万英镑的贷款

然而,收归国有也就是意味着当初被“租股”的农民们的财产都被“侵占”。于是,大家发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清政府从湖北派兵镇压。

 

 

对此,当时的时报评论道“此时政界、财界扰乱已达其极,一般社会咸被其灾,不久全国必宣告破产矣。”

“保路运动”发生一年后,武昌发生了武昌起义,随后的事件大家也就都知道了。不久后,清政府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上一篇:橡胶树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