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建秀:橡胶痴人的 海南橡胶梦

来源:海南周刊 作者: 发表时间:2014-12-21

  他,不是从海南走出去的华侨,却始终情系海南。

  他,不是一名纯粹的科学家,却取得橡胶采胶技术的革命性突破,获得多个国家的专利。

  他,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慈善家,却甘愿把技术无偿供海南胶农使用。

  他叫纪建秀,泰国华侨,祖籍广东潮州。他的橡胶"LET超丰收"技术经过海南两年实验表明安全性没有任何问题,3月下旬将宣告进驻海南。他踌躇满志地说,"我要让海南广大胶农尝到科技富农的甜头。"也许是从父亲身上继承了橡胶种植的基因,纪建秀的血管里流淌着对橡胶的无限热爱。

  今年58岁的他和橡胶打了半辈子的交道,在辛勤耕耘中慢慢做大自己的橡胶种植、加工产业,取得多个国家的采胶技术专利。然而个人事业的成功,没有让他停下脚步安于享乐。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祖国越来越魂牵梦萦,更加关心中国橡胶产量第一大省———海南的橡胶事业。即使远在泰国,他也积极联系海南胶农,推广应用自己的新技术;即使可以靠技术挣钱,他却主动放弃这个机会,心甘情愿让利于胶农。用他的话说,"都是种橡胶的,有好东西不分享,还算华人吗?"醉心技术研发

  事实上,纪建秀的"LET超丰收"技术来得不简单,它诞生在一个特殊的大背景下。

  1974年底,马来西亚政府着手调整橡胶政策,使得马来西亚橡胶种植业迅速发展。1988年,马来西亚的橡胶产量达到历史最高峰。当时,马来西亚橡胶研究院这个世界最大的橡胶研究机构,不但开发出许多速生高产的橡胶树新品种,还革新割胶技术,大大降低橡胶种植、管理、割胶等各个环节对劳动力的使用,使得马来西亚的橡胶种植业从原来落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变成以技术密集型为主的现代化产业。

  在这种大背景下,纪建秀,这个拥有2500多亩橡胶园、居住在泰马边界的泰国华侨,对橡胶高产技术产生浓厚兴趣。通过私人合作等方式,他和马来西亚橡胶研究院保持密切关系,共同研究橡胶高产技术。就像入了迷,他一头扎进钻研新技术的天地里。

  可是,他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想像的。"我没有仪器,没有设备,没有帮手,记不清失败了多少次。"在技术发明的路上,纪建秀费尽了心思,吃尽了苦头。每当灵感到来,不管在哪里,也不管什么时候,他都要赶回自己的"实验室",搬弄起他的瓶瓶罐罐来。

  没有设备,他就想办法动手做,自己改装。"做实验需要导管什么的,我就买来养鱼用的氧气管。"幸运的是,纪建秀和马来西亚橡胶研究院良好的关系,使他在研发攻坚阶段获得强大的技术、设备支持。回想那段艰难的日子,纪建秀轻描淡写一笑而过,"为了橡胶高产,吃点苦不算什么!"心系祖国故乡

  4年辛苦付出,到2001年,纪建秀的"LET超丰收"技术基本稳定、成型,两年后马来西亚橡胶研究院在对世界通用、最先进的几种橡胶微割高产技术进行对比实验研究,结论是"LET超丰收"产量最高、效果最好。此后,"LET超丰收"先后获得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中国等国家的专利。

  然而,新生事物常常历经坎坷曲折,才能为人们所了解、所接受。

  纪建秀的父亲是移民泰国的老一辈华侨,今年87岁,为人忠厚本分,凭借勤勉持家、辛劳打拼,才在泰国站稳脚跟。老人拥有大片橡胶园,种植橡胶20多万株。看着儿子捣鼓新技术,老人苦口婆心地阻拦,说他不务正业瞎胡闹。研发成功后老人还是不信,担心儿子研发的"特效药"会治死他视作命根子的橡胶树。

  眨眼间,十年过去了,纪建秀当初试验用的一片橡胶园,不仅没有如老人所担忧的得病、死掉,反而愈发茁壮,枝繁叶茂;不仅没有减产,产量还是传统割法的3倍以上;对割胶工人来说,他们再也不用三更半夜起来割胶,割胶时间改为傍晚,劳动强度大大降低。

  而老人的20多万株橡胶,依然延续传统割法,单株产量远低于儿子的胶树,割胶还是在凌晨时分。工人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三番五次地找老人讲道理、说实情,"逼"得老人最终点头,同意使用儿子的新技术。

  "父亲用我的技术有6年了,他很满意。这让我很自豪,很有成就感。"纪建秀笑了笑,沉吟半晌,接着说,"技术稳定后,我就有了新的想法:中国是橡胶消费大国,也是橡胶进口大国,我是华侨,是中国人,有了好东西就要让祖国也分享。"浓浓的潮州腔,深深的中国情,使得纪建秀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体里流淌着华人的血脉。海南日报记者注意到,在泰国采访纪建秀时,"祖国"一词,他提了10多次。

  正是这种心系祖国,即使身在他国异乡仍割不断、舍不去的故乡情,让他决定造福桑梓、惠泽胶农。

  不难想像,连亲生父亲对纪建秀的新技术都抱有怀疑态度,更遑论他人。

  "海南是全国橡胶产量第一大省,我要把技术推广到海南去。"纪建秀知道前方会有阻力,但他下定了决心。

  胶农尝到甜头

  纪建秀在海南橡胶新技术推广的突破是从昌江人陈际名开始的。

  年过六旬的陈际名是原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大学生,一直乐于尝试新橡胶技术的应用,和纪建秀一样跟橡胶打了半辈子交道。共同的事业,同样的追求,使得他们在两年前就结缘。2012年5月,陈际名开始使用"LET超丰收"技术,由此成为海南乃至全国第一个使用这种技术的人。

  这个消息,顿时在四邻八乡炸开了锅。人们无法理解,橡胶树割一刀产量增加两三倍,这白花花的胶水还不流干吗?这树还能活吗?会不会生病?

  无数个问号挂在人们的心里。

  陈际名告诉记者一个很有兴趣的"偷胶水"的故事。在用这个技术之前,他家600多株橡胶树割一刀的胶水产量是100-120公斤,用了这项技术后,产量马上提高到300-320公斤。刚开始,胶水收购点的老板以为陈际名家偷了别人的胶水,委婉地劝他做人要本分,不该偷胶水。陈际名哈哈大笑,对收购点老板说:"胶水多了,是‘偷’的,但是从技术里‘偷’来的。"看收购点老板不信,他干脆拉着对方到自家的橡胶园去看,弄清原委后,收胶点老板恍然大悟,啧啧称奇。

  根据海南的种植、割胶习惯,陈际名积极进行了配套的技术实验和操作创新。他还进行长线割法、短线割法和传统割法等多项实验,验证了该技术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实验成功后,陈际名让自己的侄子陈光耀甩掉了豆腐担子,专门经营橡胶树,"他生活困难,我要帮他一把。"陈光耀的家紧靠着自己的胶园。在使用"LET超丰收"前,胶园产量低,门前的290多株橡胶树每一刀的产量是21公斤湿胶,收入90元左右。夫妇两人既要三更半夜起来割胶,还要做豆腐卖豆腐补贴家用。

  去年,陈光耀把自家全部开割的600多株树都用了这项新技术。门前的290多株产量上升到80公斤,产量增加了3倍,一刀收入增加到了300元左右。

  陈光耀兴奋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用了新技术后,一株橡胶树的成本增加只有7元多钱,而一株橡胶树每年干胶产量增加约4公斤,以每公斤干胶约14元的价格算,一株橡胶树一年增收近60元,"这笔账太划算了!"令陈光耀开心的是,不仅收入增加了,一家人的生活质量也上去了。"以前割胶都是凌晨,睡不好觉。现在不同了,傍晚割胶,第二天收胶。"陈光耀开心地说,家庭条件慢慢变好,夫妻俩决定不再卖豆腐,"按流行的话说,我们家的幸福指数提高了。"和陈际名、陈光耀一样,纪建秀的新技术让海南200多户胶农尝到了科技富农的甜头。

  "我是华人,年纪越大对祖国的感情越深,趁着现在有点用处,赶紧为祖国多做点好事。"纪建秀说,如果靠"LET超丰收"挣钱,肯定能赚个盆满钵满,但是除了产品原料成本外,自己在中国决不挣一分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