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梁爱,壮族,45岁,中共党员,海南省农垦八一总场金川农场八队胶工,从1993年开始割胶,2000年,以年产干胶19。64吨成为全国个人产胶最多的“女状元”。曾荣获海南农垦创建50周年功勋人物、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有一些人,他们每天的工作,总是与星星相伴,听上去很浪漫。
每天凌晨两点,魏梁爱就开始了一天的割胶工作,她头上的胶灯仿佛是星星在黑暗的胶林中一闪一闪;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朱恒银办公室的灯还在亮着,灯光融入黑暗的夜空,他的很多灵感都是在夜晚产生;在节日来临前的晚上,是刘丽萍的值班时间,她要一直工作到第二天早上交班……
也许,没有人留意过,凌晨在胶林中晃动的头灯;也许,没有人在意过,深夜在办公室依旧点亮的灯光;也许,没有人注意到,在夜晚的车站、站台,忙碌穿梭的身影。但,就是这些在星空下劳作的身影,让人们感受到,这些劳模,其实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默默地发着光,无私地在奉献。其实,与星星相伴的背后不只是浪漫,而更多的是奉献。
魏梁爱:与星星相伴18年
“胶工同志们,现在凌晨两点了,大家吃点早饭就去割胶。”农场的高音喇叭,总是在人们睡意正酣时响起。
9月21日,喇叭刚响,魏梁爱准时来敲生产队办公室里的门,正酣睡的记者被叫醒了。
头顶胶灯,踏着露水,走了半个小时的山路,记者随魏梁爱来到她管割的胶林段。
魏梁爱帮记者调好头上胶灯的角度后,开始示范割胶的基本动作。只见她双脚距胶树保持20厘米左右,把胶杯翻过来平放在支架上,左手握刀柄,右手食指压住刀槽,锋利的刀口随着手指的指引,在胶树上迅速游动起来,只听“嗖”的一声,1/3圈的树皮落地了,白色的胶乳顺着割痕“滴答、滴答”流进胶杯,整个过程不到1分钟。
记者学着魏梁爱的姿势开始割胶。刀一接触胶树,心里开始紧张,手也不听使唤。魏梁爱鼓励:“不怕,割浅点就没事。”
记者拉开架势,弯腰约30度,头上的胶灯刚好照着要割的位置,靠着上次的割口,左手手腕开始用力自上而下推进,绕着树“走”了1/3圈,中途断了3次,终于割到了事先开好的中间线,胶皮断成三四节,掉在地上。看着胶水慢慢滴进胶杯,记者有些激动。站直腰,发现手心已沁出汗水,看看表,足足用了5分钟。
魏梁爱告诉记者,胶工割胶看似“一刀到底”,十分容易,实际上,一天上割900株胶树,要下刀一万多次,割“阴阳刀”的老树下刀次数还要翻番,这是一个相当艰苦的体力活。
当记者割到第5株时,明显感觉腰有点酸、右手食指开始发麻。想看看魏梁爱割到哪儿了,却只能看见隐约的胶灯在黑暗中晃来晃去。
到早上8时多,魏梁爱已把整个林段900多株割完。
匆匆赶回队部吃了早餐,魏梁爱对记者说:“现在是9点半,你赶紧睡一会,10点半再赶去收胶水。”
往床上一躺,记者感到浑身不舒服,左手握刀柄的地方红肿一片,两个血泡一碰就痛。但也许是太累了,不一会就进入梦乡。
10时40分,记者挑着4个胶桶跟着魏梁爱又出发了。收胶水不算技术活,挨株把胶水倒进桶里,再用一个特制的小木勺把胶杯刮干净就行了。
40多公斤重的胶水压在肩上,记者已是寸步难行。魏梁爱赶紧让记者少挑一些,剩下的等她回来再挑。
到收胶站记者感觉肩膀火辣辣的,两桶胶水像铁砣似的,但一称才22。5公斤,而魏梁爱那一担是56公斤。
接近14时,已经全部收完了所有的胶水,一共400多公斤,折合干胶100多公斤。看着这些胶水,魏梁爱满脸惬意。
下午3时半,记者和魏梁爱回到生产队办公室。看着她从凌晨两点忙忙碌碌到现在,觉得办公室墙上的对联与她十分相衬:“捧出乳白胶汁,筑起绿色丰碑”。(记者赖志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