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华孙:保护天然橡胶的战略资源产业地位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17-07-13

   天然橡胶因为其优良的特性,被广泛用于工业、国防、交通、民生、医药、卫生等领域,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和战略资源。

 
  经过了60多年的发展,我国天然橡胶产业不断壮大,现已有1700多万亩胶园,天然橡胶产能100万吨、年产量85万吨以及吸纳300多万人就业。
 
  多年来,国家天然橡胶产业技术体系对该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体系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集成、试验和示范,为天然橡胶产业发展提供全面系统的技术支撑,同时推进产学研结合,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增强我国天然橡胶产业竞争力。”国家天然橡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所长黄华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宜植橡胶土地有限
 
  天然橡胶具有优良的回弹性、绝缘性、隔水性及可塑性等特性,经适当处理后,在拉伸强度、伸长率、耐磨性、撕裂和压缩永久变形等性能上都优于大多数合成橡胶,因此被广泛应用。
 
  据黄华孙介绍,天然橡胶能够在杜仲、银胶菊、印度榕等2000多种植物中合成,但目前只有巴西橡胶树具有商业价值,其单产高、橡胶质量好、容易采收,且经济寿命长达三十多年,其总产量占目前世界天然橡胶总产量的99%以上。
 
  自1898年开始人工栽培巴西橡胶树以来,世界天然橡胶种植业已有120多年历史。目前全球有60多个国家种植橡胶树,其中90%以上集中于亚洲地区。2015年全球橡胶种植面积约1418万公顷,干胶产量为1260万吨,同比增长1.7%和2.3%。
 
  橡胶树对气候条件比较敏感,是典型的热带乔木树种,喜高温高湿静风环境,“我国为非传统植胶区,受区域气候条件的影响,适宜植胶的土地面积相当有限。”黄华孙表示。
 
  目前,我国植胶业主要分布于海南、云南和广东等省区。2015年,云南种植面积约57.3万公顷,海南约54.2万公顷,广东约4.2万公顷;海南和云南的产量占全国产量的98%,其中云南占53.8%。我国天然橡胶种植面积仅次于印度尼西亚和泰国,居世界第三位,产量仅次于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越南,居世界第四位。
 
  形成上中下游研究完整链条
 
  国家天然橡胶产业技术体系经过7年建设,设置了育种、栽培、采胶、病虫防控、产品初加工、产业经济等11个岗位。“基本形成了上、中、下游研究的完整链条。”黄华孙说,并在云南、海南、广东三个主产区设立了11个综合试验站,形成了全国天然橡胶种植试验示范、科技服务协作网络。
 
  经过7年的协同工作,体系研发出小筒苗培育技术、死皮康复综合防治技术、介壳虫和根病综合防控技术、天然橡胶单螺杆脱水技术、微波干燥技术,形成天然橡胶低碳加工工艺,选育并审定鉴定了3个新品种。
 
  其中,“热垦525”等不仅在干胶产量上有10%的提高,而且开割前每年增粗在8.5厘米以上,可缩短非生产期1年。10年生植株立木材积平均可达0.3立方米,材积增加20%以上。“这显著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出和经济效益,未来将变革我国植胶业的品种结构。”黄华孙表示。
 
  并且,防雨割胶技术在云南、海南、广东等多雨地区得到广泛应用,避免了雨冲胶而损失产量。值得一提的是,“天然橡胶低碳加工新技术较原有技术低碳清洁、节能环保,周边各胶厂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黄华孙介绍。
 
  体系通过各试验站在各示范县综合使用高效低频刺激割胶技术、橡胶树配比施肥技术、胶园生态保育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等,2008—2013年间累计推广应用面积389万亩,产量比常规割制增加5.67%,新增橡胶干胶产量13538吨,按当时的平均胶价2.42万元/吨计算,新增产值3.27亿元。
 
  黄华孙表示,新品种和新技术的综合使用对增粗效果也非常明显,橡胶树中小苗年平均增粗均可达到8厘米,非生产期由7~8年短缩为6~7年,节约了企业的生产管理成本。
 
  在服务产业方面,根据天然橡胶科技培训和地方产业部门需求,“我们编写了包括橡胶栽培技术、割胶知识等手册,开展割胶知识问答,科技培训效果显著。”黄华孙说。
 
  仍面临诸多挑战
 
  受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下降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除我国外,世界天然橡胶主要消费国进口略有减少,天然橡胶呈现出供大于求的态势,价格持续下跌。
 
  虽然泰国、马来西亚、印度等天然橡胶生产国采取了保护价收购、向胶农提供补贴、提高进口关税等一系列措施,但仍未能扭转天然橡胶价格下跌的态势。专家表示,未来2~3年全球天然橡胶价格可能继续在较低价位徘徊。
 
  “胶农的割胶收入大幅下降,弃割外出打工或间歇性割胶的胶农不断增多,砍胶树改种其他作物的现象在云南、海南植胶区均有发生,我国天然橡胶产业的稳定发展受到胁迫。”黄华孙表示,虽然国家加大了良种补贴力度,将籽苗和小苗芽接苗补贴标准由3元/株提高到5元/株,但胶农种植天然橡胶的积极性受挫,植胶意愿仍然非常低。
 
  目前,天然橡胶种植业大部分作业倚赖手工劳动也是一个亟须考虑的现实问题。占生产成本70%左右的采胶作业,完全倚赖手工。
 
  “割胶工作时间苛刻、环境恶劣,且技术要求高、劳动强度大。再加上胶价长时间处于低谷,胶工收入大幅下滑,生产生活难以为继。现在割胶工流失严重,年轻人不愿意割胶,割胶队伍后继乏人。”国家天然橡胶产业技术体系海口试验站站长许灿光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据海胶集团人力资源部门数据,目前公司女员工平均年龄43.6岁,男员工47.1岁。在黄华孙看来,随着未来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缺乏将成为常态。
 
  “因此,必须加快研发适用于各种类型胶园的托管机械化作业技术研究,研发替代人工割胶的机械化、智能化采胶技术和装备,开展轻简技术研究,转变生产发展模式,适应社会发展对技术发展的要求。”黄华孙说。
 
  在加工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我国天然橡胶产品初加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品型号单一,主要还是‘5号标胶’,不契合市场主要制造轮胎等产品的需求。另因采收和初加工质量控制方面不够严格和技术差异等原因,存在同一型号或不同批次的产品质量一致性不够好,不能满足国防军工或高端市场对高品质天然橡胶产品的需求。”黄华孙说。
 
  “并且,我国天然橡胶初加工厂的生产线还未完全实现自动化,在压绉造粒后的天然橡胶半成品进行自动装料卸料、干燥、码垛等工序环节需要大量的人力来完成,人工操作频繁、人力成本大,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低,严重制约了天然橡胶初加工的发展。”许灿光指出,未来需要大力发展自动化、机械化,减少劳动成本,提高效率。
 
  地位无可替代
 
  面对天然橡胶产业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和挑战,“首先我们要辩证认识危机,对待危机。”许灿光表示,应充分调动系统行业的力量,加大改革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增强市场适应力和竞争力,同时争取国家支持,上下齐心协力地共渡难关。
 
  尽管产业处于低迷状态,“天然橡胶产业仍然是南部热带地区重要的农业产业,目前尚无其他产业可以替代。”黄华孙表示。
 
  “传统天然橡胶生产技术成熟,产品易加工保存,市场规模大,适宜于大规模生产,也可作集约化经营。收益虽受市场影响但一般不会绝收,只是收入或多或少。这十分有利于偏远山区等地发展商品化生产和脱贫致富。”黄华孙说。
 
  黄华孙指出,由于在军工及特殊用途领域中天然橡胶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天然橡胶产业是一种战略资源产业,国家需求将是天然橡胶产业发展第一位的目标。
 
  基于这样重要的地位,“无论现在还是未来,我们必须下大力气发展和保护,所以我相信天然橡胶产业一定大有前途。”许灿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