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与雾

来源:踏歌 作者: 发表时间:2014-12-21

 
     照片中间这个英俊的小伙子是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创始人蔡希陶。20世纪30年代,他几乎是只身一人从北京出发,徒步翻阅贵州的大山来到云南。途中,他和当地彝族头人盟誓结为兄弟,彝族人为他带路翻阅山岭,他沿途做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蔡希陶在云南的山里跑了三年,因为常和傣族人接触,他学会了傣语。在野外的三年,陪伴他的,是一匹马、一只猴子、一条狗,他不觉得孤独。

    1959年,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正式成立,他带领着年轻的学生和当地人,几乎在一片丛林中(是原始丛林还是当时已经被破坏的林地??)披荆斩棘,从无到有建立起这座植物园。不过,植物园成立之初不是像今天这样以科研和科普为目的。60年代,为了支援国家经济建设,植物园承担着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的责任。
      
       橡胶、烟叶、血竭(南药的一种,龙血树提取物),可谓相当地具有“经济价值”,这些热带经济作物也成为了每篇提到蔡希陶的文章所赞颂的“他一生的成就”。

       的确,橡胶至今还是西双版纳的支柱产业。我们在1月份来到这里,橡胶树已经开始落叶,远远望去,周围的山头都是红褐色的,那是成片的橡胶林。街上的店铺外面,贴着招收割胶工的告示。我问过导游依望,这里的年轻人不像其他地方的人一样到大城市打工吗?没有,勐仑镇的年轻人都愿意留在家里,因为割胶的收入也不低嘛。在曼娥的傣寨里,见得到一家三代甚至四代同堂。

       橡胶倒是留住了这里的年轻人。

       版纳本地的原始雨林中有野生橡胶,蔡希陶发现了这些中国的原生橡胶品种,经过人工培育,发展出了中国的橡胶产业。在此之前,世界的橡胶种植带仅限于热带地区,像版纳这样的亚热带高纬度地区,从来没人想到过能种橡胶。从此,我们自主拥有了一项重要的“经济资源”,蔡希陶是这项发现的功臣。

       橡胶是一种非常消耗水分的植物(怎么消耗?有待考证!),在橡胶林的林地下面,土壤总是干的。大面积种植橡胶,土壤保持水分的能力会下降。版纳的原始林中,季节性落叶的树木和常绿乔木自然生长在一起,这样的林子一年四季是潮湿的、绿油油的。单一种植的橡胶林在旱季落叶,于是版纳的山头会在(什么月份)变得光秃秃的。

        橡胶林甚至能改变局部地区的小气候。西双版纳在旱季当中,每天夜里到第二天中午会出现大雾。植物园的科学家总是讲到这样的水雾对森林的健康非常重要;版纳独特的雾气甚至可能解释为什么在纬度这么高的地方还能生长大片雨林。可是,近几年,雾散得越来越早了。有时,我们直到中午十二点才能见到太阳;有时,在上午十点我们就等到了充足的光线并且开机拍摄了。植物园的人说,几十年前,到下午三点你都别想见到太阳。(是全球环境的变化还是种植橡胶带来的变化?可能两者都有吧。)

        橡胶留不住这里的雾。

       (拍节目时正好遇上一个从喀麦隆来做研究的老黑,他在植物园的橡胶林里,抓起一平方米的落叶,检查其中的昆虫数量。同样的实验也在一片半原始的林地里做了,橡胶林土壤里的昆虫比自然林的要少很多。)

        在植物园的观景平台向四面望去,红红的山头,偶尔一大片整齐的绿色,那是芭蕉林。一想到那红色的山头上,是成片的、树干上一道道黑色刀疤的橡胶树,实在觉得没有什么景致可看。就是在植物园里,也有许多成片的橡胶林,所以我才看清楚了那些在夜里割胶留下的黑色伤口。

        在西双版纳,至少在勐仑镇,我没有看到原始的热带雨林,这里是被人改造过的土地。蔡老的伟大发明改变了这里。当科学家在那样一个年代走进了版纳美丽的热带雨林,是劫是缘?
 

上一篇:美丽的橡胶树

下一篇:橡胶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