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广泽:我国著名橡胶育种专家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15-06-05

 我国著名橡胶育种专家徐广泽

                        章 汝 

拳拳爱国心 

徐广泽1916年10月出生于马来西亚,25岁随父母回国读书。他有感于我国尚有广阔的土地资源未开发利用,便立志学习农业科学,振兴农业,为祖国的富强贡献力量。当时农科是冷门,然而徐广泽不顾别人的偏见,中学毕业时按照自己早就立下的志愿,报考中山大学农学院,主修水稻专业。在大学期间,他热爱所学专业,学习认真,成绩优异,颇受我国著名水稻育种专家丁颖教授赞赏。

徐广泽大学毕业时适逢抗日战争,他离开了祖国去出生地马来亚。徐广泽祖辈是从事橡胶事业,且在当地颇负盛名。他回到马来亚后就潜心研究橡胶,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获得了广博的热带作物科技知识。抗战胜利后,他受母校(中山大学)丁颖教授的邀请,怀着为祖国发展农业效力的强烈愿望,于1946年又回到祖国的怀抱,在中山大学任教,为学生开设《热带作物学》与《热带作物育种》两门课程,是当时中山大学唯一的热带作物专家。

1950年海南解放后,他率先带领学生赴海南考察,拉开了开发海南热作资源的序幕。华南垦殖局成立后,急需橡胶专业人才。1952年经商议并取得丁颖教授的同意与推荐,抽调他到华南垦殖局工作。1953他主动响应党中央以海南岛为重点开拓种植橡胶的号召,毅然放弃在广州安逸舒适的生活,自愿调往海南垦殖分局,担任主要技术负责人,亲自组织实施橡胶选育种计划,投身于我国橡胶事业的艰苦创业之中。从此,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我国在橡胶热作事业。即使父亲逝世,海外亲人要他回马来亚继承遗产他也不回去,坚持留在祖国,一直为我国橡胶热作事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奉献了近40年。由于患了不治之症结肠癌,于 1989年4月26日去世,终年73岁。

深入调研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解放初期,我国橡胶科学技术几乎是空白。为了开创我国的橡胶事业,徐广泽经常带领科技人员爬山越岭跑农场,亲自观察调查记录,收集掌握第一手资料。深入实际搞调查研究.是他的一贯作风。

当时海南岛共有60多万株老龄实生树,分散在旧胶园里,这些旧胶园大多是杂草丛生,道路崎岖。为了从这60多万株老龄实生树中选择出优良母树,徐广泽率领科技人员跑遍了海南岛的所有胶园,考察了每一处的橡胶树。在他的带领下,新中国首次选出了1000多株高产母树,并对它们的产量、副性状等作了详细鉴定,从而揭开了我国橡胶选育种工作的扉页。

    我国华南地区与东南亚植胶国相比,在气候环境上有风、寒特点,不利植胶,这是肯定的。但究竟它们对橡胶树有何影响,当时无任何外来或前人的经验资料可供借鉴。于是,徐广泽就带领科技人员在寒流袭击时,深入各地胶林进行实地考察,详细观察记录胶树(苗)寒害症状,个体间存在受害程度的差异,调查丘陵地地形,平缓地防护林,木豆(高杆绿肥),苗圃的风障与寒害的关系等等,然后综合各地的调查结果,逐步形成了依山靠林和选用避寒地的植胶概念,提出防寒栽培的技术措施。当台风到来后,他又带领科技人员深入各地胶林进行实地考察,调查树型、种植密度与胶树风害断倒率及胶树断干高度的关系,防护林网络(林段)大小、形状与风害的关系以及对前一次台风中受害胶树的处理技术与复生后及再度风害的关系,然后研究制定出橡胶抗风载培技术措施。

 徐广泽不仅经常深入实际搞调查研究,而且经常深入基层,召开各种类型的座谈会、调查会,与基层科技人员、干部、胶工接触交谈,虚心向群众学习,从群众中获取有关橡胶品种和植胶技术的第一手材料。在胶园里,在会议上,在调查中,他总是随身带着笔记本认真做记录,详细倾听周围同志的意见。他在海南主持橡胶育种工作数十年中,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育种单位和农场搞调查研究,垦区到处留下了他的足迹与汗水。他这种深入实际,深人群众的工作作风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徐广泽工作作风的另一个特点是,对技术严格要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每次发出新的技术措施与操作规程,他都必须亲自检查指导。在优良母树上用竹子搭架进行人工授粉,他也要爬到20m高的授粉架上检查授粉工作的每一个技术细节。在品种汇评时,他对每个品种都要亲临现场观察,深入向技术员、割胶工了解情况,详细听取汇报和认真审核资料,然后才作出慎重的适当评定。为了把橡胶树种在最适宜的环境,发挥品种更大的生产潜力,他带领科技人员与胶工开展了环境类型区的规划,制定环境类型区大、中、小区的初步标准。他亲自到现场进行实地划分,工作十分认真。有时为了确定一两个环山行该属哪种类型,该种何品种,他从山顶跑到山下,又从山下跑到山顶反复地斟酌划分。

 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科学道路上,徐广泽不畏权势,敢于追求真理。对于学术问题的争论,敢于坚持自己认为符合客观实际的观点,而不随风摇摆,不管这种风来自何方。

50年代初,垦殖事业伊始,在种植何种材料问题上发生了重大争论,由于当时的历史背景,苏联专家在我国学术界具有权威地位。他们认为优良母树繁殖的初生代无性系产量能提高一倍,极力主张种植国内品系而反对种植从国外引进的品系。徐广泽在尊重苏联专家意见的同时,根据现代遗传学原理和华侨在东南亚植胶的实践,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虽然当时是苏联专家说了算,但他在实践中仍坚持引进国外优良品系与选育国内优良品种相结合,一方面主持了大规模的国内优良母树的选择鉴定及人工授粉,建立育种站,进行大规模的无性系选种工作;另一方面又组织用华侨引进的外国品系进行试种,同国内品系间杂交。当时,他是背着苏联专家暗地里组织华侨和科技人员,对爱国华侨从国外引进的橡胶芽接良种进行繁殖和试种的。在那些年月里,徐广泽多次冒着酷暑到现场调查,搜集引进良种的生长和产量预测资料,拍摄了大量照片,及时准确地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并向中央作了汇报,为领导下决心大量种植国外优良品系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

当我国开始大规模推广国外良种时,又有些人只看到国外良种高产一面,而忽视本国自然环境条件特殊性另一面,主张全面采用国外PB86、PRIM600等优良品系,而反对选育种植国内优良品种,认为国内品系没有什么发展前途。徐广泽又一次顶住了这一冒失的主张,认为我国垦区有风、寒、旱等不利困素,不是所有国外良种都能适应。对国外品系应先经适应性区域系比,因地制宜选择使用。学术上的争鸣是正常现象,只能通过实践求得解答。尽管当时压力甚大,事实最后证明了徐广泽的学术观点是正确的。

1956年大跃进年代里,华南农垦总局提出把橡胶幼树的抚育期缩短为56年。迫于形势,海南农垦当时的领导也急于制定大跃进的指标,召集很多技术干部开会,征求意见,能否实现植后56年开割,甚或更快一些。当时大家刚刚从反右斗争中解脱出来,余震犹存,明知不可能也不敢言。徐广泽又一次站出来发表自己的看法。认为搞小面积的试验田,植后5年,以至4年开割是可以的。但就海南当时茅草未被控制,在荒芜普遍严重的情况下想5年割胶是难做到的,要想橡胶树年增租5cm,即植后3年开割是不可能的。他直言不讳的发言,提醒了领导。面对当时大跃进的盲干、浮夸风,徐广泽在生产技术问题上敢于直抒已见,实事求是,是难能可贵的。

丰硕的科研成果

徐广泽在我国橡胶垦殖事业开始时就深刻认识到,处于北纬17º以北的我国橡胶垦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威胁橡胶生长的,风、寒、旱自然灾害。要保证橡胶大面积北移成功,必须搞好橡胶选育种工作,他根据东南亚植胶国的选育种经验,联系我国垦区实际,在主持橡胶育种工作数十年中,始终坚持以常规育种为主,自育与引进良种相结合,有性、无性选育交替进行,努力选育适合我国垦区复杂的自然环境的抗性强(抗风、抗寒、抗病等)、产量高、质量好的橡胶优良品种。他先后积极筹划创建了7个橡胶育种基地,领导和组织大批科技人员进行艰苦细致的选育种工作,经过三十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他带领育种科技人员先后选育47个抗风、耐寒、高产的橡胶良种。他编写了我国第一部《橡胶育种》教科书,为培养橡胶育种专业人才提供了教材;他主持和参与了《橡胶树育种和良种繁育技术规程》的3次制定和修改工作;他参与领导了“六五”,“七五”国家重点攻关课题——橡胶选育种繁育课题;他参与了修改制定《七五期间全国橡胶优良品种评选标准》等工作。在19541956年划分橡胶生长条件类型区的基础上,他根据我国橡胶垦区存在不同程度的风、寒、旱的不利因素,修订了《橡胶树生长环境类型中区的划分修改意见》,并要求各农场还应在环境类型中区划分的基础上,进行环境类型小区的划分,因地制宜,落实品种与环境对口种植,扬长避短,发挥品种的优良特性。他曾两次出席国际橡胶会议,在大会上作学术报告,介绍适合我国橡胶植区抗寒、抗风、高产的品种,并提出在环境类型小区规划下培育良种和用丛种方式减少灾害,充分阐明了在中国应因地制宜培育良种的思想。受到了与会科学家的好评与重视。

 此外,徐广泽对橡胶种植、橡胶抗风栽培、胶园建设、胶园间种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树。他在营造胶园防护林、种植胶园覆盖植物、坡地修筑梯田保持水土和割胶制度等方面都提出过很多有益的观点。农垦颁发的橡胶生产技术措施,很多方面都采纳了他的意见。他还在开发热带作物资源、搞好整体规划设计、科学合理地调整农垦的产业结构,帮助改进农垦的经营管理等方面出谋献策。他一生发表了60篇论文,其中有关橡胶育种的论文有17篇,有关橡胶栽培技术的论文31篇,其它方面论文12篇。这些论文是他一生取得的丰硕科研成果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结晶。

 徐广泽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一生是新中国橡胶热作事业创业发展的缩影。他对祖国橡胶热作事业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深入调研、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诲人不倦、助人为乐的感人事迹,布衣租食、艰苦朴素的生活准则,将永远是我国热作科技工作者的楷模。他为我国橡胶育种事业和橡胶大面积北移种植成功所作的杰出贡献,将永远载入史册,彪炳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