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英:十届理事会聚焦橡胶工业十大强国目标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1-04-22

生意社04月22日讯

  4月21日,在中国橡胶工业协会举办的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届一次理事扩大会上,中橡协第十届理事会会长徐文英作了《凝心聚力砥砺奋进,为实现中国橡胶工业强国而努力》的报告。

  徐文英表示,新一届理事会正值“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国橡胶工业也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我们有决心肩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和重任,努力实现橡胶强国的目标。

  参照现有世界橡胶工业强国的发展情况,徐文英从技术、产品、产业、科学、教育、人才、低碳与循环利用等方面,具体提出中国建设橡胶工业强国的十大目标。

  一是重视“碳达峰”和“碳中和”,引领行业实现绿色发展。

  重视“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发展目标,利用好国家出台的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提高低碳、非化石原材料使用率,加强制造过程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应用,落实好碳减排的相关工作,降低能耗,促进产品循环利用,助力行业碳中和提前实现。

  二是加快行业数字化转型,实现智能制造。

  全面加快橡胶行业与数字技术结合进程,在智能产品、智能装备、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和开发,实现橡胶工业数字化,实现产出增加、效率提升,推进行业转型升级。同时,在数字化进程中,要注意细分行业的差异化发展,针对不同企业、不同领域推行差别化的产业数字化发展路径。

  三是重视基础研究,加快科技创新。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我国橡胶工业要重视科学,瞄准行业前沿,强化原创导向,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围绕“四个面向”,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要加大研发技术力量投入,创新研发核心技术,拥有更多的自主创新专利和知识技术资源,为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

  四是推进建设一流大学,培养一流学科人才。

  人才是创新的活力,是第一资源,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人才的摇篮。我国橡胶工业要面向世界,建设行业一流特色高校;面向行业,打造世界一流特色学科和国际领先优势专业;面向实际,培养更多复合型专业人才。要组织汇集行业力量,推动建设拥有一流学者队伍、一流学生质量、一流科学研究、一流学术声誉,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人力资源的一流大学。另外,在全行业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加快培育中青年科技人才和企业经营人才,强化国家使命担当,确立实业强国的正确价值导向,勇攀科技高峰。

  五是提升品牌形象和影响力。

  在未来市场竞争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体现在品牌形象和影响力。企业要通过营销方案和媒体宣传等手段提升品牌知名度,更要通过提高产品品质和真诚、周全的服务维护好品牌的美誉度。既要提升国内市场的品牌影响力,还要积极走出去,扩大自身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六是产品配套高端市场。

  配套高端市场意味着企业具有高水平研发能力和优异的产品质量。企业要结束低端混战、攻占高端的目标,就要形成自主研发体系,形成自主开发队伍,形成突破国际重围的竞争力。轮胎行业要按照汽车“新四化(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发展趋势,持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提供更优品质的产品,不断满足高端汽车配套市场的新需求。

  七是拥有完整的橡胶工业产业链和供应链。

  立足自身,优化和稳定产业链和供应链,增强自主可控能力;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努力在关键领域实现自主可控;保障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增强应对国际风险挑战的能力。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和中小企业协作配套作用,搭建更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标准有效衔接,弘扬工匠精神,以精工细作提升中国制造品质。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瞄准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水平,维护其安全。

  八是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本。

  人才竞争是企业的终极竞争目标和行业发展的基石。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本,企业就具有创新性、创造性,具有有效配置资源、调整企业发展战略等市场应变能力。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通过教育提高劳动力质量、劳动者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特别是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力度,为行业和企业发展提供解决问题的领军人才。

  九是拥有较高的行业集中度。

  将供给侧改革与“碳达峰”“碳中和”相结合,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提升行业集中度。通过兼并重组做好产业链延伸,向微笑曲线两端发展,发展服务端业务,解决橡胶企业小而散、研发投入少、缺乏核心技术、技术力量薄弱等方面的问题。从思维方式、战略规划、研发管理、人员培养等方面着手,重视跨界融合和新技术,关注新生态,对长远发展趋势进行预判,注重未来发展空间,逐步缩小与国际一流企业的差距。

  十是具有社会责任担当,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全行业大力推进社会责任担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不断完善企业管理及相关规章制度,持续改进企业在健康、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表现,全面展现企业良好的公众形象,加速融入全球经济,实现健康持续快速发展。